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總結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一
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物體僅在中立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模型)。在空氣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的影響,與物體重量無關。
2.伽利略的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假設→運用邏輯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常量,稱為重力加速度(g)。g=9.8m/s?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其大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vt?=2gs
豎直上拋運動
1.處理方法:分段法(上升過程a=-g,下降過程為自由落體),整體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最高點時間t=v0/g,上升到最高點所用時間與回落到拋出點所用時間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g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二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徑以10—10m來度量。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說明:
a分子之間有間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時,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體很難被拉斷,鋼筆寫字,膠水粘東西都是因為分子之間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當d>10r時,分子之間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計。
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鏡塊間的距離遠大于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圍,鏡子不能因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在一起。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三
1、“繩模型”如上圖所示,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繩對小球只能產生拉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繩子和軌道對小球剛好沒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過點條件:v≥(當v>時,繩對球產生拉力,軌道對球產生壓力)
(3)不能過點條件:v<(實際上球還沒有到點時,就脫離了軌道)
2、“桿模型”,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過點情況
(注意:輕桿和細線不同,輕桿對小球既能產生拉力,又能產生推力。)
(1)小球能過點的臨界條件:v=0,f=mg(f為支持力)
(2)當0f>0(f為支持力)
(3)當v=時,f=0
(4)當v>時,f隨v增大而增大,且f>0(f為拉力)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四
名稱:加速度
1.定義:速度的變化量δv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δt的比值。
2.公式:a=δv/δt
3.單位:m/s^2(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δv方向始終相同。特別,在直線運動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相同;如果速度減小,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相反。
5.物理意義:表示質點速度變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舉例:假如兩輛汽車開始靜止,均勻地加速后,達到10m/s的速度,a車花了10s,而b車只用了5s。它們的速度都從0m/s變為10m/s,速度改變了10m/s。所以它們的速度變化量是一樣的。但是很明顯,b車變化得更快一樣。我們用加速度來描述這個現象:b車的加速度(a=δv/t,其中的δv是速度變化量)>
加速度計構造的類型
a車的加速度。
顯然,當速度變化量一樣的時候,花時間較少的b車,加速度更大。也就說b車的啟動性能相對a車好一些。因此,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
1.當物體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變時,物體就做勻變速運動。如自由落體運動,平拋運動等。
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與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直線運動。如豎直上拋運動。
當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與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就做直線運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變化和時間來計算,但決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體所受合力f
和物體的質量m。
3.加速度與速度無必然聯系,加速度很大時,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時,加速度也可以很小。例如:炮彈在發射的瞬間,速度為0,加速度非常大;以高速直線勻速行駛的賽車,速度很大,但是由于是勻速行駛,速度的變化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為零。
4.加速度為零時,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相對于同一參考系)。任何復雜的運動都可以看作是無數的勻速直線運動和勻加速運動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參考系(參照物)選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為參考系。
6.當運動的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之間的夾角小于90°時,即做加速運動,加速度是正數;反之則為負數。
特別地,當運動的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之間的夾角恰好等于90°時,物體既不加速也不減速,而是勻速率的運動。如勻速圓周運動。
7.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就產生加速度,或者說力是物體速度變化的原因。說明
當物體做加速運動(如自由落體運動)時,加速度為正值;當物體做減速運動(如豎直上拋運動)時,加速度為負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較只比較其絕對值。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加速度)的計算公式:
a=rω^2=v^2/r
說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推導過程并不簡單,但可以說仍在高
科里奧利加速度
科里奧利加速度
中生理解范圍內,這里略去了。r是圓周運動的半徑,v是速度(特指線速度)。ω(就是歐姆的小寫)是角速度。
這里有:v=ωr.
1.勻速圓周運動并不是真正的勻速運動,因為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斷的變化,所以說勻速圓周運動只是勻速率運動的一種。至于說為什么叫他勻速圓周運動呢?可能是大家說慣了不愿意換了吧。
2.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總是指向圓心,即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只是不斷地改變著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體因受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體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在同一地區的同一高度,任何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隨海拔高度增大而減小。當物體距地面高度遠遠小于地球半徑時,g變化不大。而離地面高度較大時,重力加速度g數值顯著減小,此時不能認為g為常數
距離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會隨著緯度的升高而變大。由于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萬有引力的另一個分力提供了物體繞地軸作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物體所處的地理位置緯度越高,圓周運動軌道半徑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將隨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變大。地理南北兩極處的圓周運動軌道半徑為0,需要的向心力也為0,重力等于萬有引力,此時的重力加速度也達到。
由于g隨緯度變化不大,因此國際上將在緯度45°的海平面精確測得物體的重力加速度g=9.80665m/s^2;作為重力加速度的標準值。在解決地球表面附近的問題中,通常將g作為常數,在一般計算中可以取g=9.80m/s^2。理論分析及精確實驗都表明,隨緯度增大,重力加速度g的數值逐漸增大。如:
赤道g=9.780m/s^2
廣州g=9.788m/s^2
武漢g=9.794m/s^2
上海g=9.794m/s^2
東京g=9.798m/s^2
北京g=9.801m/s^2
紐約g=9.803m/s^2
莫斯科g=9.816m/s^2
北極地區g=9.832m/s^2
注:月球面的重力加速度約為1.62m/s^2,約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
勻加速直線動動的公式
1.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
s=v0t+(at^2)/2=(vt^2-v0^2)/2a=(v0+vt)t/2
2.勻加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vt=v0+at
3.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v=(v0+vt)/2
其中v0為初速度,vt為t時刻的速度,又稱末速度。
4.勻加速度直線運動的幾個重要推論:
(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勻加速直線運動,a取正值;勻減速直線運動,a取負值。)
(2)ab段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
vt/2=(v初+v末)/2
(3)ab段位移中點的即時速度:
vs/2=[(v末^2+v初^2)/2]^(1/2)
(4)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1s,2s,3s……ns內的位移之比為1^2:2^2:3^2……:n^2;
(5)在第1s內,第2s內,第3s內……第ns內的位移之比為1:3:5……:(2n-1);
(6)在第1米內,第2米內,第3米內……第n米內的時間之比為1:2^(1/2):3^(1/2):……:n^(1/n)
(7)初速無論是否為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連續相鄰的相等的時間間隔內的位移之差為一常數:△s=at^2(a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t一每個時間間隔的時間)。
(8)豎直上拋運動:上升過程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下落過程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全過程是初速度為vo,加速度為g的勻減速直線運動.
加速度-加速運動與減速運動
物體運動時,如果加速度不為零,則處于加速狀態。若加速度大于零,則為正加速;若加速度小于零,則為負加速(即速度減至0后反向加速)。(提示:物理中的符號不同于數學中的符號,在+、-號只代表是的標量,在物理中+、-號部分代表單純的標量,還有部分還代表的像方向啦什么的矢量)
v=v末—v初
加速度公式:a=△v/△t
加速度-曲線加速運動
在加速度保持不變的時候,物體也有可能做曲線運動。比如,當你把一個物體沿水平方向用力拋出時,你會發現,這個物體離開桌面以后,在空中劃過一條曲線,落在了地上。
物體在出手以后,受到的只有豎直向下的重力,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改變。但是物體由于慣性還在水平方向上以出手速度運動。這時,物體的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就不在同一直線上了。物體就會往力的方向偏轉,劃過一條往地面方向偏轉的曲線。
但是這個時候,由于重力大小不變,因此加速度大小也不變。物體仍然做的是勻加速運動,但不過是勻加速曲線運動。
加速度-小問題——加速度單位的來歷
根據我們高中的課本描述,有加速度a=(δv)/(δt)=(v1-v2)/t,因為速度(v)的單位是m/s,時間(t)的單位是s,于是將m/s與s相除,得到的就是它的單位:m/s^2.
第一章:力
知識要點:
1、本專題知識點及基本技能要求
(1)力的本質
(2)重力、物體的重心
(3)彈力、胡克定律
(4)摩擦力
(5)物體受力情況分析
1、力的本質:(參看例1、2、3)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脫離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對應一個力,有受力物體同時有施力物體。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是無中生有。(例如:脫離槍筒的子彈所謂向前的沖力,沿光滑平面勻速向前運動的小球受到的向前運動的力等)
(2)力作用的相互性決定了力總是成對出現:
※甲乙兩物體相互作用,甲受到乙施予的作用力的同時,甲給乙一個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它們總是同種性質的力。(例如:圖中n與n ?均屬彈力, 均屬靜摩擦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3)力使物體發生形變,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改變)使物體獲得加速度。
※這里的力指的是合外力。合外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產生運動的原因。對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結合上定律就更明確了。
(4)力是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標量只有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決定于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要素)。大小和方向有一個不確定作用效果就無法確定,這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含意。
(5)常見的力:根據性質命名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根據作用效果命名的力有拉力、下滑力、支持力、阻力、動力等。
2、重力,物體的重心(參看練習題)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
(2)重力的大小:g=mg,同一物體質量一定,隨著所處地理位置的變化,重力加速度的變化略有變化。從赤道到兩極g?大(變化千分之一),在極地g,等于地球與物體間的萬有引力;隨著高度的變化g?小(變化萬分之一)。
一、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的特點:在曲線運動中,運動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方向,就是通過這一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這是因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做曲線運動的質點,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線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線上,且一定指向曲線的凹側。
二、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深刻理解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物體的實際運動往往是由幾個獨立的分運動合成的,由已知的分運動求跟它們等效的合運動叫做運動的合成;由已知的合運動求跟它等效的分運動叫做運動的分解。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基本關系:
1分運動的獨立性;
2運動的等效性(合運動和分運動是等效替代關系,不能并存);
3運動的等時性;
4運動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互成角度的兩個分運動的合運動的判斷
合運動的情況取決于兩分運動的速度的合速度與兩分運動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兩者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在同一直線上作直線運動,不在同一直線上將作曲線運動。
①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速直線運動。
②一個勻速直線運動和一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曲線運動。
③兩個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仍然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④兩個初速度不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能是直線運動也可能是曲線運動。當兩個分運動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與這兩個分運動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合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否則是曲線運動。
2、怎樣確定合運動和分運動
①合運動一定是物體的實際運動
②如果選擇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則參照物的運動和物體相對參照物的運動是分運動,物體相對地面的運動是合運動。
③進行運動的分解時,在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前提下,類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實際效果進行分解。
3、繩端速度的分解
此類有繩索的問題,對速度分解通常有兩個原則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體運動的實際速度②沿繩方向一個分量,另一個分量垂直于繩。(效果:沿繩方向的收縮速度,垂直于繩方向的轉動速度)
4、小船渡河問題
(1)l、vc一定時,t隨sinθ增大而減小;當θ=900時,sinθ=1,所以,當船頭與河岸垂直時,渡河時間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寬度。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須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與河岸垂直。這是船頭應指向河的上游,并與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據三角函數關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時,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橫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靜水中的航行速度,則不論船的航向如何,總是被水沖向下游。怎樣才能使漂下的距離最短呢?設船頭vc與河岸成θ角,合速度v與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離x越短,那么,在什么條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為圓心,以vc為半徑畫圓,當v與圓相切時,α角,根據cosθ=vc/vs,船頭與河岸的夾角應為:θ=arccosvc/vs.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五
圖像在中學物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優點是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映物理量間的函數關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時間的函數,在描述運動規律時,常用x—t圖象和v—t圖象.
(1)x—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②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②圖線斜率的意義
①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
②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方向.
③兩種特殊的x-t圖象
(1)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2)若x-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則表示物體處
于靜止狀態
(2)v—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
的規律.
②圖線斜率的意義
a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
b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意義
a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數值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負方向.
③常見的兩種圖象形式
(1)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關系和位移關系,要注意尋找問題中隱含的臨界條件。
1、混淆x—t圖象和v-t圖象,不能區分它們的物理意義
2、不能正確計算圖線的斜率、面積
3、在處理汽車剎車、飛機降落等實際問題時注意,汽車、飛機停止后不會后退。
一、認真預習,畫出疑難。在這個環節中,必須先行學習教程(提前任課教師兩個課時),畫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預習教材后,如果“沒有”疑難,那么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練習,幫助畫出重點和難點。預習中,自己畫出重點和難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是為提高聽課效率所應該準備的一個環節。
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問題進課堂,通過教師講解,解決預習中的疑難問題;若課堂中沒有聽懂,盡量利用課間時間,當場解決。
三、回顧教材,再做練習。力爭在頭腦中回顧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內容,若記憶模糊,則把教材復習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練習,練習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參照答案,檢驗練習。如果作業完成很好,則新課學習可以到此結束;如果做錯(或者根本沒有思路,沒有完成作業),則回歸教材,再仔細認真的閱讀一遍,接著完成未完成的練習,如果已經得以完成,新課學習到此結束,如果還是無法完成,進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參考答案有分析說明,則此時比照分析說明,反思自己為什么做錯(或跟本沒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點。如果沒有分析說明(或分析說明看不懂),則自己不要太費神,尋找外援幫助(例如與同學交流、咨詢任課教師或家庭教師)。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為什么做錯,找到原因。
談到解題必然會聯系到題量。因為,同一個問題可從不同方面給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個問題設置不同的陷阱,這樣就得有較多的題目。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來體現教與學的測試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題目必是習以為常,我們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題,才得以消化和鞏固基礎知識。那做多了題就一定會陷入“題海”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對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維跳躍性大,質量低劣,幾乎類同題目重復出現,造成學生機械模仿,思維僵化,用定勢思維解題,這才是誤入“題海”。至于富有啟發性、思考性、靈活性的題,百解不厭,真是一種學習享受。這樣的題解得越多,收獲越大。解題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學生負擔,只有那些脫離學習對象實際,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的,才會加重他們的負擔。雖然題目不多,但積重難返,猶如陷入題海。所以,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和質量,離不開解題,而且要有一定的題量給予保證,并以真正理解熟練掌握為題量的下限。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同樣的道理,解題有法,但無定法。所以,我們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種不同的題。首先,文理科的思維特點有差異,文科側重理性思維,而理科側重邏輯思維。數學偏重圖文與函數關系的分析推導,而物理突出具體問題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題方法也是隨題而變,不同題目的解題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統攬,或者用幾種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題目是千變萬化的。盡管解題要經歷審題(理解題意),解題(具體過程),答題(說明結果)幾個環節,但解題的方法是靈活的,因題而變。可能是簡單的,也可能是復雜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綜合方法的適用。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六
彈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范性形變(撤去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后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物體的形變)3、彈性限度:若物體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彈性限度。
滑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當于另一個物體滑動的時候,要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說明:摩擦力的產生是由于物體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1)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僅受兩個力作用,這兩個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即二力平衡
(2)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三個力作用,則這三個力中的任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與另一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3)若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的作用,則宜用正交分解法處理,此時的平衡方程可寫成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分析受力情況;
③建立適當坐標;
④列出平衡方程
1.共點力:物體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線或作用線的延長線能相交于一點的力
2.平衡狀態:在共點力的作用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
說明:這里的靜止需要二個條件,一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二是物體的速度為零,僅速度為零時物體不一定處于靜止狀態,如物體做豎直上拋運動達到點時刻,物體速度為零,但物體不是處于靜止狀態,因為物體受到的合外力不為零.
3.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合力為零,即0
①三力匯交原理:當物體受到三個非平行的共點力作用而平衡時,這三個力必交于一點;
②物體受到n個共點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時,取出其中的一個力,則這個力必與剩下的(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問題,則其平衡條件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轉動軸的.物體的平衡條件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會知道牛頓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說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關系。在對一個物體用力的時候同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這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七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1、vt/2=v=(v0+v)/2
2、vx/2=
3、△x=at2{xm-xn=(m-n)at2}
4、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
應用基本關系式和推論時注意:
(1)、確定研究對象在哪個運動過程,并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
(2)、求解運動學問題時一般都有多種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1)、自由落體運動:v0=0a=gv=gth=1/2gt2v2=2gh
(2)、豎直上拋運動;v0=0a=-g
1、尋找三個關系:時間關系,速度關系,位移關系.兩物體速度相等是兩物體有最大或最小距離的臨界條件.
2、處理方法:物理法,數學法,圖象法.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八
第一節認識運動
機械運動:物體在空間中所處位置發生變化,這樣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運動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樣性
參考系
1.任何運動都是相對于某個參照物而言的,這個參照物稱為參考系。
2.參考系的選取是自由的。
1)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必須選用同一參考系。
2)參照物不一定靜止,但被認為是靜止的。
質點
1.在研究物體運動的過程中,如果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可以忽略是,把物體簡化為一個點,認為物體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點上,這個點稱為質點。
2.質點條件:
1)物體中各點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物體做平動)
2)物體的大小(線度)<<它通過的距離
3.質點具有相對性,而不具有絕對性。
4.理想化模型:根據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抓住問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使復雜的問題得到簡化。(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種高度抽象的理想客體)
第二節時間位移
時間與時刻
1.鐘表指示的一個讀數對應著某一個瞬間,就是時刻,時刻在時間軸上對應某一點。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稱為時間,時間在時間軸上對應一段。
△t=t2—t1
2.時間和時刻的單位都是秒,符號為s,常見單位還有min,h。
3.通常以問題中的初始時刻為零點。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但不能完全確定物體位置的變化,是標量。
2.從物體運動的起點指向運動的重點的有向線段稱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學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稱為標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稱為矢量。
4.只有在質點做單向直線運動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兩者運算法則不同。
第三節記錄物體的運動信息
打點記時器:通過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來記錄物體運動信息的儀器。(電火花打點記時器——火花打點,電磁打點記時器——電磁打點);一般打出兩個相鄰的點的時間間隔是0.02s。
第四節物體運動的速度
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與位移、時間間隔相對應)
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v是物體的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其方向與物體的位移方向相同。單位是m/s。
v=s/t
瞬時速度(與位置時刻相對應)
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體在運動軌跡上過該點的切線方向。瞬時速率(簡稱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節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體的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vt—v0)與完成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決定,而是由f、m決定。
3.變化量=末態量值—初態量值……表示變化的大小或多少
4.變化率=變化量/時間……表示變化快慢
5.如果物體沿直線運動且其速度均勻變化,該物體的運動就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不隨時間改變)。
6.速度是狀態量,加速度是性質量,速度改變量(速度改變大小程度)是過程量。
第六節用圖象描述直線運動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
1.s-t圖象是描述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的曲線。(不反映物體運動的軌跡)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標軸單位、物理意義不同)
3.圖象中兩圖線的交點表示兩物體在這一時刻相遇。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
1.v-t圖象是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歲時間變化關系的圖線。(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象與時間軸的面積表示物體運動的位移,在t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為負,整個過程中位移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積的代數和。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九
1.曲線運動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標系 通常設位移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2.曲線運動的速度:
①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②速度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可分解為水平速度vx及豎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變都會造成速度的變化,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變)
4.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1.定義:以一定的速度將物體拋出,如果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這時的運動叫做拋體運動,拋體運動開始時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這個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初速度v0即為vx一直保持不變
②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與x軸的夾角為θ tanθ=vy/v0=gt/v0
3.平拋運動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
②豎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與x軸夾角為α tanα=y/x=v0t/?gt2=2v0/gt
1.線速度v:①圓周運動的快慢可以用物體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來量度 該比值即為線速度 ②v=δs/δt 單位:m/s③勻速圓周運動:物體沿著圓周運動,并且線速度的大小處處相等(tips:方向時時改變)
2.角速度ω:①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快慢還可以用它與圓心連線掃過角度的快慢來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單位是rad/s
3.轉速r:物體單位時間轉過的圈數 單位:轉每秒或轉每分
4.周期t: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轉過一周所用的時間 單位:秒s
5.關系式:v=ωr(r為半徑)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義: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都指向圓心,這個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達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轉過的圈數)方向:指向圓心
1.開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掃過相等的面積
3.開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橢圓軌道的半長軸 t—公轉周期 則 a3/t2=k 對同一個行星來說,k為常量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十
1、自由落體運動: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的下落運動,因為忽略了空氣的阻力,所以是一種理想的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3、豎直上拋運動: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為v0,加速度方向與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以把它分為向上和向下兩個過程來處理。
(2)豎直上拋運動的對稱性
物體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a、b為途中的任意兩點,c為點,則:
(1)時間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中從a→c所用時間tac和下降過程中從c→a所用時間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與下降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大小相等.
[關鍵一點]
在豎直上拋運動中,當物體經過拋出點上方某一位置時,可能處于上升階段,也可能處于下降階段,因此這類問題可能造成時間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1、忽略自由落體運動必須同時具備僅受重力和初速度為零
2、忽略豎直上拋運動中的多解
3、小球或桿過某一位置或圓筒的問題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十一
理解要點: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運動與力的關系,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狀態指物體的速度)又根據加速度定義:,有速度變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說“力是產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維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說“力是改變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屬性——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這就是慣性。慣性反映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的物體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物體不受外力和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把牛頓第一定律當成牛頓第二定律在f=0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公式f=ma.
理解要點: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體的運動規律;反過來,知道了運動,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況,為設計運動,控制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2)牛頓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時效果,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它的效果是瞬時對應關系,力變加速度就變,力撤除加速度就為零,注意力的瞬時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頓第二定律f=ma定義了力的基本單位——牛頓(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為1n,即1n=1kg.m/s2.
(5)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步驟:
①明確研究對象。可以以某一個物體為對象,也可以以幾個物體組成的質點組為對象。
②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同時還應該分析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圖旁邊畫出來。
③若研究對象在不共線的兩個力作用下做加速運動,一般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解題;若研究對象在不共線的三個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運動,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題(注意靈活選取坐標軸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當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受力情況有變化時,那就必須分階段進行受力分析,分階段列方程求解。
注:嚴格按照以上步驟解題,同時認真畫出受力分析圖,標出運動情況,那么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6)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動力學問題常常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兩類動力學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要求物體的運動情況.如物體運動的位移、速度及時間等.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要求物體的受力情況(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種類型,一般總是先根據已知條件求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問題的答案.
理解要點: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同時變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質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疊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這應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區別。(5)區分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對平衡力: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對平衡力的共同點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不同點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物體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種性質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質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個消失后,另一個可能仍然存在。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十二
考點1: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平衡狀態的定義:
如果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我們就說這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平衡狀態的條件:
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是合力為零。
考點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考點3:從動力學看自由落體運動
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物體是從靜止開始下落的,即運動的初速度為零。
2,運動過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十三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⑴力不能脫離物體而獨立存在。⑵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作用于物體產生的兩個作用效果。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或使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4、力的分類:
⑴按照力的性質命名:重力、彈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體受到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重心: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點,這個點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①質量均勻分布的有規則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幾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幾何中心上,可以在物體內,也可以在物體外。一般采用懸掛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彈力(a)
1)彈力
⑴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⑵產生彈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兩物體直接接觸;②兩物體的接觸處發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物體之間的正壓力一定垂直于它們的接觸面。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時應先確定受力物體。
3)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彈簧彈力:f=kx(x為伸長量或壓縮量,k為勁度系數)
4)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的判斷方法:如果物體間存在微小形變,不易覺察,這時可用假設法進行判定。
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篇十四
參考系:
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的另外的物體。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
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假定它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選擇時要使運動的描述盡量的簡單。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①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②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1)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2)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3)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1)不能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為標準來判斷物體是否可以看做質點,關鍵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視為質點.
(2)質點并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 ,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慮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其應用: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都相等的直線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
(1)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的位移之差為恒量
(2)某段時間內時間中點瞬時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4、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2)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幾個重要結論
①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之比為:
v1∶v2∶v3∶……∶vn=1∶2∶3∶……∶n
②1t內,2t內,3t內……位移之比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第n個t內的位移之比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負。
2、紙帶的處理,是這部分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易錯問題。
3、濫用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殊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