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其治理水平關乎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隨著社會發展,各地社區積極探索,積累了眾多行之有效的治理經驗。為促進社區治理經驗交流,推動社區建設邁向新高度,我們精心收集了社區治理典型經驗報告材料范文多篇。這些范文從社區服務創新、環境整治到居民自治等方面,呈現了豐富且實用的治理實踐。?
社區治理典型經驗報告范文1
近年來,XX市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物業協同、信用融合、網格支撐的"四位一體"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為核心,始終把"提升人民幸福感"作為起點和落腳點,銳意創新,扎實推進,全力推動"蔚藍零碳精致宜居"現代化新建設,真正實現社區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的目標,體驗安居樂業的美好,創建"我住幸福家園"精致新型社區。
一、黨建領航助力新圖景,全域治理體系初見成效
××市構建了市、縣、街道、社區、網格五級組織體系,積極發揮社區大黨委在區域黨建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社區書記的表率作用,助力社區由生活圈向生產圈功能過渡。實施"翔雁領航"計劃,成功舉辦書記論壇16期,選派優秀社區書記外出學習9次,與香港城市大學、山東大學等高等院校及成都、深圳社會組織合作,建立社區人才專家庫45人,完善并推廣社區治理"賽馬打擂"機制,形成社區治理的"操作指南",為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提供堅實理論支持。針對雙職工家庭在假期中面臨的帶娃困擾,我們整合社會資源,聯合"社區金牌合伙人",開設"家門口"暑期課程,解決托管困境,解放生產力,支持高質量發展。
二、居民自治提升參與度,社區治理活力全面爆發
大力推行"家園社區"理念,建設城市社區"相聚鄰里-合力客廳",促進社區治理向居民自治邁進,堅持并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物理空間上,優化黨群服務中心、文明實踐站(所)、網格驛站等設施,打造330處社區"鄰里會客廳"。在線上,通過梳理"社區-網格-樓宇"三級微信群,創建5900個"線上會客廳",開展"家園建言""書記茶話""故里下午茶""中醫診療"等活動750次,成功協商解決各類問題1800件,指導新村、柳蔭等社區建設居民自治花園,鼓勵居民參與,真正實現"鄰里小事樓宇溝通,大事網格解決,復雜問題社區聯動",進一步密切鄰里關系,增強居民自主管理社區的意識。
三、物業共建促和諧,全方位提升民生福祉溫度
針對百姓關切與熱點,推動物業與居民相互扶持、相互理解,打造"燈火可親"的物業協同治理模式。創新推出"紅色物業談心會""三亮三比"等機制,常態發布物業巡禮,開展月度總結、議事協商等活動。全市累計開展"紅色物業談心會"達1020場,同步推進"三比三亮"工作,促成解決問題1430件,其中業委會積極參與解決440件,推進社區推送自治案例240個,顯著提升居民參與感、幸福感。指導社區采取分層分類、分批次策略,破解物業管理和選聘中的民生難題,探索施行"社區+合作社管理主導"、市場化選聘和"訴求點單+志愿服務"等多方適配的解決方案。目前已解決19個小區的物業服務缺失問題,實現居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
四、信用體系重融合,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創新推進社區級信用體系,將樓前清掃、鄰里互助等200余項日常指標納入信用管理體系,年底依據信用積分評選"信用星級主體",轉化為市級信用獎勵,實現社區與市級信用的緊密對接。截至目前,累計錄入城市社區信用數據55萬條,全市62個社區信用指數提升至39.2%。指導社區根據治理需求,精心設計志愿服務崗位,動員居民骨干參與鄰里調解、安全巡查、政策宣傳等"組團式服務"。目前,實名注冊志愿者已超過11萬人,占城市居民總數的33%,年內開展各種志愿活動超2萬場次,共計服務時長超過65萬小時。培育出以青山社區"幸福家園"、河西社區"信用商盟"、河東社區"院落治理創新"、鳳舞社區"百解信用集市"、玉蘭社區"玉蘭線上課堂"等多項優秀社區共治模式,社區信用體系建設水平在全國區域中始終名列前茅。
五、網格支撐固根基,基層治理更加穩固深入
××市建立"4+1+N"社區隊伍架構,創新推行"1211向前一步"工作法,結合"敲門問需+紅色手賬""吹哨報到+聯動處置""反向比對+分析研判"三大網格機制,建設智慧社區平臺,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精心選拔60名優秀社區書記,分兩批招錄300人,使社區工作人員增加至630人,甄選出樓長7000余人、單元長1.7萬人,招募培育小巷管家5500余人,動員沉下服務人員3400余人,確保每個網格都有固定聯系人,織密全覆蓋的服務隊伍。全面落實社區晨夕例會制度,明確"三必報三要議",輪流吸納樓長單元長旁聽,推行網格例會,定期邀請社區書記參會,暢通網格領導間的溝通渠道,創新"頂樓管家""硬核社區通""黨員之家"等自治組織形式,持續賦能基層治理。通過日常走訪,錄入34.7萬名居民及相關信息112萬條,線上生成詳細居民拓撲圖,精確繪制居民"畫像",建立"全景庫"和"重點庫",為決策和服務提供強大"智慧大腦"支持。社區網格共巡查上報事件32萬件,提前化解矛盾風險3.6萬余件,城市社區網格預警率達到47.1%,較去年底提升8.3%。
以上發言,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同志們批評指正,謝謝!
社區治理典型經驗報告范文2
一、引言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其治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和諧穩定。近年來,[社區名稱]在社區治理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典型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社區治理的背景與目標
(一)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名稱]面臨著人口結構復雜、利益訴求多樣化、公共服務需求增長等諸多挑戰。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社區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二)目標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將社區打造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
三、典型經驗做法
(一)黨建引領,構建多元協同治理機制
強化黨組織核心作用 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通過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議事協調機制,定期召開社區黨建聯席會議,研究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重大問題。例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社區黨組織牽頭組織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討改造方案,協調各方利益,確保改造項目順利推進。
整合多元治理主體 積極整合社區內的政府部門派出機構、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等多元治理主體。與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社區與轄區內的學校合作,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學校為社區提供師資和教學場地,社區為學校提供社會實踐平臺;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如養老服務、青少年教育等,豐富了社區服務內容。
(二)民主協商,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建立健全協商平臺 搭建多種形式的民主協商平臺,如社區議事廳、居民說事點等。定期組織居民議事活動,就社區事務廣泛征求居民意見。例如,在社區環境整治過程中,通過社區議事廳,居民們共同商討垃圾分類的實施方案,確定垃圾投放點的位置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和認同感。
拓寬居民參與渠道 除了線下的協商平臺,還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建立社區微信公眾號、居民論壇等網絡平臺,方便居民隨時了解社區事務,發表意見和建議。對于居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及時給予回應和處理,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
(三)精準服務,滿足居民多元需求
開展需求調研 定期開展社區居民需求調研,深入了解居民在生活、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根據調研結果,制定個性化的服務項目。例如,針對社區內老年人較多的情況,開展了居家養老服務,包括上門送餐、健康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項目;為社區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培訓和就業信息推薦服務,提高居民的就業能力。
優化服務供給 整合社區內的服務資源,優化服務供給方式。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將多個服務窗口集中在一起,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行“互聯網 + 社區服務”模式,實現服務的便捷化、高效化。例如,居民可以通過手機APP預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上門看病,或者查詢社區活動信息等。
(四)文化凝聚,營造社區和諧氛圍
挖掘社區文化內涵 深入挖掘社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內涵,打造具有社區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社區名稱]有著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制作歷史,社區組織居民成立手工藝制作團隊,舉辦手工藝展覽和培訓活動,傳承和弘揚社區傳統文化。
開展文化活動 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定期舉辦社區文化節、鄰里節等活動,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居民們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形成了和諧的鄰里關系。
四、治理成效
(一)社區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民主協商和精準服務,社區環境得到了有效整治。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開展,社區衛生狀況得到極大改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居住環境更加舒適。
(二)居民滿意度大幅提高 多元的服務供給滿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得到保障,居民滿意度從之前的[X]%提升到了[X]%。
(三)社區和諧穩定 文化活動的開展和鄰里關系的改善,營造了和諧的社區氛圍。社區內矛盾糾紛明顯減少,居民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社區和諧穩定的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
五、經驗啟示
(一)黨建引領是關鍵 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只有堅持黨建引領,才能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各方力量,確保社區治理的正確方向。
(二)居民參與是基礎 社區治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居民的需求,只有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讓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才能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精準服務是核心 了解居民需求,提供精準的服務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內容。只有不斷優化服務供給,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才能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文化建設是靈魂 文化是社區的靈魂,通過挖掘社區文化內涵,開展文化活動,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營造和諧的社區氛圍。
六、結論
[社區名稱]在社區治理方面的典型經驗表明,通過黨建引領、民主協商、精準服務和文化凝聚等多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構建和諧幸福的社區家園。這些經驗可為其他社區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推動我國社區治理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社區治理典型經驗報告范文3
一、背景與意義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結構的變遷,社區治理面臨諸多新挑戰,如人口流動性加大、居民需求多樣化、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為此,各地積極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涌現出一批典型經驗。本文以某市XX社區為例,總結其在社區治理中的成功做法,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二、XX社區基本情況
XX社區位于某市主城區,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2萬人,流動人口約3000人。社區內既有老舊小區,也有新建商品房小區,居民結構復雜,需求多樣化。近年來,XX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創新治理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省級文明社區”等稱號。
三、典型經驗與做法
(一)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
建強基層黨組織
XX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體系,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社區黨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難點問題。
黨員帶頭示范
社區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成立了“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整治、矛盾調解、困難幫扶等活動,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員帶動,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
(二)多元參與,構建共治格局
居民自治
XX社區成立了居民議事會,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聽取居民意見,討論社區重大事項。通過居民自治,社區治理更加民主、透明,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顯著增強。
社會組織參與
社區引入多家社會組織,提供養老、托幼、文化等服務,滿足了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例如,某社會組織在社區開設了“四點半課堂”,為放學后的孩子提供托管服務,受到家長歡迎。
共建單位聯動
社區與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共建機制,共同開展環境整治、文化活動等工作。例如,某企業與社區合作,資助建設了社區文化廣場,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精細服務,提升治理效能
網格化管理
社區將轄區劃分為10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專職網格員,負責信息采集、矛盾調解、服務代辦等工作。通過網格化管理,社區治理更加精細化,問題發現和解決的效率顯著提高。
智慧化支撐
社區開發了“智慧社區”平臺,整合了政務服務、物業服務、便民服務等功能,居民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反映問題、查詢信息、預約服務。例如,居民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家政服務、報修公共設施等,極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
精準化服務
社區針對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體,提供精準化服務。例如,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健康狀況;為殘疾人提供上門康復服務;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就業培訓和崗位推薦。
(四)文化引領,增強社區凝聚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社區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了“鄰里節”“社區文化周”等品牌活動,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例如,每年舉辦的“鄰里節”活動,通過文藝演出、趣味運動會等形式,促進了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弘揚志愿服務精神
社區成立了多支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勸導、助老助殘等活動。通過志愿服務,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社區氛圍更加和諧。
四、取得的成效
通過以上做法,XX社區在治理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
根據社區滿意度調查,居民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從2019年的85%提高到2023年的95%以上。
社區環境明顯改善
通過環境整治和精細化管理,社區環境煥然一新,被評為“市級美麗社區”。
矛盾糾紛大幅減少
通過網格化管理和矛盾調解機制,社區矛盾糾紛數量逐年下降,2023年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到98%。
社區凝聚力顯著增強
通過文化引領和志愿服務,社區居民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社區氛圍更加和諧。
五、經驗啟示
XX社區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提供了以下啟示:
堅持黨建引領
黨建引領是社區治理的核心,只有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凝聚治理合力。
注重多元參與
社區治理需要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共建單位等多方參與,只有構建共治格局,才能實現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強化精細服務
社區治理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網格化管理、智慧化支撐、精準化服務,提升治理效能。
加強文化引領
文化是社區治理的靈魂,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可以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和諧。
六、結語
XX社區的治理經驗表明,社區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黨建引領、多元參與、精細服務和文化引領相結合。希望通過總結和推廣典型經驗,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推動社區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