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教版高一語文名師教案電子版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理清文章的結構關系,感知文章明晰、謹嚴的結構所表現的邏輯力量;
2. 體會文章簡潔的語言所表現的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3. 深入體會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并學習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 過程和方法
1. 建基于文本的分析,努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與分析能力。
2. 問答與拓展。在設疑的前提下,點撥、解答難題;同時提供有關圖片、文字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體悟馬克思那種生命不息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止的崇高的獻身精神。
2. 學習馬克思“思考一切”的對世界的觀察方法,并樹立為百姓謀福祉的無私精神。
一、 課前準備
1. 通讀全文至少三遍,正音正字。
2. 查找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及其革命活動的資料。
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廈門也出現了甲型h1n1!某些學校的校園也出現了流感病例!這樣的消息令我們陷于恐慌之中。但是甲型h1n1畢竟是可防可控的,去年有一場幾乎使全球面臨覆頂之災的危機,至今為止,這場危機還深刻影響著全球人們的生活,大家知道是什么嗎?(金融危機)經常關注世界形勢的同學知道,這場危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遠甚于對中國的影響,歷史再次證明了了一個偉人對歷史發展的判斷的先進性,也證明了我們國家所選擇的立國道路的準確性,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馬克思)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馬克思交往40年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在馬克思的葬禮上的發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課件顯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圖片)
(二)
ⅰ、文章情感基調
1. 問:大家課前已經查找過資料,誰來說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和葬禮的情況?
資料:卡爾?馬克思,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魯士(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1843年遷居法國巴黎。中學畢業后,先后入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學和哲學。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當時,英法兩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1848年法國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震動了整個歐洲。就在這樣的歷史時代,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見(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的巴門城)。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他們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他們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共同草擬了該同盟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年,馬克思在倫敦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在第二國際成立后才稱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組織的基礎。
從1870年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倫敦,“他們兩人始終過著充滿緊張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他的最偉大的著作《資本論》就是這方面研究的結晶。作為馬克思偉大事業的終身戰友的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領導了國際工人運動,直至因病逝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在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這位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心臟停止了跳動。在倫敦海格特公墓,親人們為馬克思舉行了葬禮。葬禮簡樸、莊嚴,參加人數不多(當時參加葬儀的有:恩格斯,馬克思早在共產主義者同盟時期的兩個老同志列斯納和羅赫納,從法國來的拉法格和龍格[馬克思的女婿、共產國際成員],從德國來的李卜克內西,還有兩位著名的科學家──化學家肖萊馬和生物學家雷伊?朗凱斯特等),但他們身后卻站著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在安葬這位偉人的時候,與他一生并肩戰斗的最親密的戰友恩格斯用英語發表了這一篇極其重要的講話。
2. 問:對親密戰友的逝世,恩格斯會有怎樣的感情?
(朗讀文章第一段,領會文章語言所表達的情感)
(引導學生探究恩格斯在馬克思葬禮上的復雜的情感。分析文章的語句,展示資料。)
問:文中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馬克思是在“安樂椅”上逝世的?
資料:
a. :“……六個星期以來,每天早晨當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時候,我總是懷著極度恐懼的心情看看窗簾是不是放下來了。”(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致弗?阿?左爾格的信)
b. “醫術或許還能保證他勉強拖幾年,無能為力地活著,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這是我們的馬克思絕不能忍受的。眼前擺著許多未完成的工作,受著想要完成它們而又不能做到的唐達魯士式的痛苦,這樣活著,對他來說,比安然地死去還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著這個偉大的天才像廢人一樣勉強活著,去給醫學增光,去受他健壯時經常予以痛擊的庸人們的嘲笑……”(同上)
明確:深刻而久長的友誼使恩格斯在面對馬克思逝世時感到無限的痛惜、極端的悲哀,但馬克思是一個領袖人物,評述其思想和事業,以便教育和鼓舞戰斗的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群眾。馬克思、恩格斯是共產國際的創始人,他們的身份和當時的革命形勢決定了演講稿必須淡化個人情感。而且,馬克思逝世前身體上經受著巨大的痛苦,他離開人世時是安詳的、毫無痛苦的,因此恩格斯當會感到安慰,而且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摯友,恩格斯也當為他感到“幸福”。
問:文中與“安樂”意義相近的詞語和句子有哪些?[此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篩選能力]
明確:
a、“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
b、“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
c、“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
d、“……作為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別的什么也沒有做,也可以拿這一結果引以自豪。”
一篇文章中,對不同情感基調的詞語使用的頻率會透露出作者寫作時的內在心理狀態。這篇1000多字的文章中,多處句子出現情感基調輕松、愉悅的詞語,正說明作者對馬克思的逝世雖然極其悲痛,但更多的是為他一生的成就和擺脫肉體的痛苦感到欣慰,這也更體現了兩人之間的親密情誼,同時表現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對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及豁達、無私的世界觀。
ⅱ、文章的結構及其邏輯力量ⅴ.語言的簡潔、深刻
1.問: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是帶著“幸福”離開人世的,因為他的人生富于成就,請問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過渡句、關聯詞的研究,明確代詞(如“如此”“這樣”“這個”“這”等)所指代的內容,通過研究,領會文章嚴密而明晰的內在邏輯思維。這個問題既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篩選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在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自行生成答案。本部分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安排的順序。)
明確:
理論方面(“思想家”)——
a、 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①物質決定精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資料的生產,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③必須由經濟基礎解釋上層建筑,而不是由上層建筑來解釋經濟基礎。(第3段)
[此段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主要是因為整個句子是一個長句,因此,首先要明確句中代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然后分析關聯詞前后句子的關系,讓學生理解句意。]
[本段的①②③都是比較難理解的,宜用形象的生活實例以說明。]
資料:____去年到英國訪問,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講,他說“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留給世人的思考是沉重的。它警示人們,對現行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理論,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他還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經濟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的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經濟學說應該代表公正和誠信,平等地促進所有人,包括最弱勢人群的福祉。”
b、 發現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剩余價值(第4段)
c、 其他領域的發現(第5段)
實踐方面(“革命家”)——(第7段)
a、 辦報
b、 撰寫戰斗性的小冊子
c、 參與革命組織工作
d、 創辦“第一國際”
(板書)
2.問:馬克思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作出前無前人的貢獻,他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解放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的事業,從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使自己的生命壯麗而輝煌,他的人生是大寫的人生,因此,他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
可見,文章的主體部分在于第3、4、5、7段,其他的段落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理論方面”對應的是第2段的“對于歷史科學”一句,“實踐方面”對應的是“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也就是說,第2段是下面幾段的總綱。
問:那么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明確:通過對代詞和關聯詞的分析,使學生明白這一段旨在說明,在馬克思看來,理論科學的發現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提其實踐上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這一段起著聯結“理論”與“實踐”兩部分貢獻的過渡作用。這樣,課堂ⅱ部分中的第1問里的“理論方面”與“實踐方面”便可以得到明確。當然,也可以通過兩方面的比較,然后來解決第6段在文中作用的問題。
問:那么第8段在文中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明確:要引導學生明確“這樣”指的是馬克思所從事的各種革命活動,而“因為……所以……”的句式則說明“所以”一詞之后的內容是馬克思的革命活動所引起的敵人的反應。寫敵人的反應,可以襯托馬克思的偉大。而馬克對這些反應的態度,則顯現了他的氣度和胸懷。
總結:恩格斯與馬克思相交40年,熟悉馬克思的任何生活細節,馬克思一生的事業既龐雜又輝煌,其理論豐富而復雜,其革命實踐具有深刻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并未完全顯現,如此龐雜的內容,恩格斯卻用一篇不足1300字的文章給予準確地歸納,體現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在語言運用上的高深功力。
我們看到隋建國的中山裝雕塑,被放置在地面上的巨大的中山裝所震撼,并引起深深的思考——大即是美;我們看到碧玉雕成的精致綠葉蔬菜,不由得折服于藝術家的巧手——小即美;我們從樓上看到下雨時坐在操場上開會都打著雨傘的場景,我們終于知道——多即是美;蘭花開放,一兩枝,三兩朵,零落孤獨但自有一絲傲氣,我們知道——少也是一種美。繁復多變是一種美,簡潔其實也是一種美。比如解數學題,一個題目你能用很多種解法來解,心里會感到一種愉悅,美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能用一種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解出來,你就會感到一種簡捷有力的美感。本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正在于它結構上是非常明晰簡練的,而語言又非常準確簡潔,這種力量不容易明白,但在不斷地誦讀中卻能領會得到。我非常喜歡說話簡單明了,說理清晰明白的人,比起說得天花亂墜的人來,這樣的人有一種更深沉更明朗的力量感讓人著迷。
講個故事:
有一次參加廈門晚報舉辦的沙龍,那一次是廈門大學的教授謝泳到場講座。謝泳在講座過程中,語言很簡潔嚴整,我覺得他的頭腦里像是有一個棋盤,橫的線,豎的線非常清晰,嚴格,話語一句一句從他的口中講出時,我仿佛看見他腦袋里的棋子一步一步地推進。在閑聊的時候,棋盤上的那些線就松馳下來,像農村里看到的兩根桿子間垂掛著的電線,微微有彈性。
這種美妙是很難理解的,但每每想到那個夜晚的感覺,我總會覺得內心充滿了快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的邏輯思路也有這樣的一種美,非常穩健,而且有一種飽滿而從容的自信,整篇文章透著微微的光亮。閱讀時,這種美感是很感人的。
ⅲ、延伸拓展
這篇文章有一種理性的簡潔有力的美感。首先恩格斯以一種內含悲痛與深切懷念但又平和的語氣敘述了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著他簡潔而確地評價了馬克思在“歷史科學”和“革命實踐”方面的貢獻,最后表達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在對馬克思的每一個貢獻的具體評述中,也邏輯清晰,有條不紊,顯現出一種自信和自豪的驕傲。
這樣的簡潔的力量感來自于哪里呢?經過上面的分析與探究,我們知道,它來自文章結構上的明晰、謹嚴和語言上的準確、深刻。這給我們寫作兩個啟示:
1、要善于運用“擴詞法”推進文章思路的進展。在本文里“空白”這個關鍵詞引出了馬克思對“歷史科學”和“戰斗的無產階級”兩個方面的貢獻,而“歷史科學”又引出馬克思兩個理論創見,“戰斗”則引出馬克思自己的革命活動,從而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方式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2、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善于對生活進行思考,抓住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最本質的特點,深入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有語言的簡潔性。刻畫人事物,要善于通過對細節的觀察來展現其最本質的特征,這樣的語言才有表現生活的力度。
三.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二。
2.學習本文的結構及語言特點,以《在連子波墓前的講話》為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課外可閱讀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本文在關聯詞和句式的使用也顯現了非常特別的邏輯理性力量。)
附:這兩篇例文言不符實,但在沉悶的學習生活和人生里,偶爾一玩,也算是一次出逃。
例文一:
在連子波墓前的講話(搞笑版)
2009年9月15日,松柏中學最強悍的空想家緩緩墜落。讓他一個人蹦極不超過十秒鐘,當我們抬起頭看他的時候,卻發現他抽搐了兩下后停止掙扎——他永遠地睡著在蹦床上。
這個人的離世,對于我們學生是一種損失,這個損失將在學生不再喜歡閱讀書籍的時候,使人感覺得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了自然進化的秘密一樣,連子波發現了“燒酒”與“火水”之間的特殊關系,由此而認識到詞語與詞語之間無不有著關聯。同時,他還發現了每個學生都可通過文字表達真誠的自己。
一生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但他不,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他發現在桌前放一盆綠色的盆栽對小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發現在課堂也可以講點微微帶顏色的笑話以調節課堂氣氛,……,這不,最近他對蹦極極感興趣,這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連子波首先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他在講臺上繪聲繪地講演,他熱愛自己的文字,熱愛自己當時所選擇的職業,他奮斗在教學的第一線。他的有生之年,像一個福建版的《奮斗!》。
其實,他是個空想家:他企圖改變現代學生的懶惰成性。生活條件的優越,或許正是人的惰性的來處。
連子波走或者未走并不重要。我們不會難過,更不至于悲傷。秋天的枯葉已經落下,下一季的輪回正在萌芽。他走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曾經存在。這就夠了。
不需要詞藻華麗的悼詞,不必奢華浪費的葬禮。靜靜地看著天空,送別吧。這是西元2009年的一次悲傷。
愿他的墓前開一朵妙曼的小黃花,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難以風化的詞字。
子波君,一路走好。
尚饗!
例文二:
在連子波墓前的講話
他是寵兒,也是棄兒。他被追求,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贏回尊嚴,他在離開時未曾離開。
子波君的離開對于學校,乃至廈門的語文老師們來說會引起一定的討論。但我相信,過不了多久,他的名字會被人漸漸淡忘。記得的人,離開了,剛來的人,卻不曾聽說過。一個人的離開總會帶走點什么。
一個人死了,在他的墓前,你的語言將變得無力,無論你說什么,在里面的他大概是聽不到的吧。于是,有人說他是個憤青,可從他頭頂發根處冒出的生命衰老的跡象說明,他已不再年輕。誰也擋不住生命最原始的力量,連子波亦是如此。
一個學校,總需要點供人聊天的談資。于是,他的故事就開始廣泛地傳開了。人們在百無聊賴時把這些稱不上軼事的事搬出來,像夏喝冰水一樣,幾口下肚,雖然沒有味道,但卻也覺得冰涼。
記得,他在課堂上常常困惑:“是我錯了,還是你們錯了,還是社會錯了?或者,三者都沒錯,只是我們沒有溝通好吧?”面對這個問題,他無法回答自己。一個老師原來也會有問題無法解決,他的疑惑印證了他說過的真理:“人的形體根本就是個大大的問號,當你低頭的時候,你會知道這一點。”
子波君常說自己可能死于非命,殊不知,一旦寫下,一語卻可能成讖。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顯然,這根蘆葦發育得不錯。可是蘆葦終究是蘆葦——一陣風過,“啪”,斷了。
一個人死了,有將近100個人在他的墓前在心里念著各自的講稿,至少說明躺著的人并未真正離去。他不是偉人,這樣的人只有兩個詞可以形容——“有趣”而“真誠”。他在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一課時,讓我們寫《在連子波墓前的講話》,他說馬克思是偉人,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會經常遇見平凡人的過世,那么我們要在心里跟他/她說什么樣的告別的話。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他有點瘋狂。在我看來,瘋狂也是是一件好事,瘋狂是種本質的力量。面對生活,很多人瘋了,可他卻不是。他的“瘋狂”給我們學生帶來驚奇,這對我們驚奇地發現對生活并非習以為常所看見的那樣意義非凡。
偶然看見語文書,我突然不相信他死了,于是跑到他墓前看看。子波君死了乎?子波君的面容浮現在我的面前。他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人教版高一語文名師教案電子版篇二
《蘭亭集序》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敘時人
b.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
c.活用詞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①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余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終期于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 致市民,聚萬貨 頗有野致
④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⑥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① 游目騁懷 (開懷) ②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③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4.常識 ① 紀年法 歲在癸丑(干支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檢查復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文章的意思
三、賞析課文
1、 第一段: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 地點:
風景: 人物:
盛況: 感受:
寫法:
(2)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
五、全文小結
六、【考考你】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選出正確的義項。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a.全部 b.畢竟 c.完結 d.畢備
(2)曾不知老之將至
a.竟然 b.曾經 c.通“增” d.從前
(3)或取諸懷抱
a.有的人 b.有的時候 c.或者 d.間或
(4)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a.陳列 b.陳述 c.陳舊 d.通“陣”
2.下列各句加點詞古今義不同的一項是( )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天地,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憑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過一生。
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感慨就隨之而生了。
4.閱讀全文把握文意,請找出不正確的一項( )
a.王羲之他們在風景幽絕的蘭亭宴飲,是含有這么一個游戲: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讓它隨水飄流。杯子停下來時,坐在近處的人就應取觴飲酒。
b.全文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后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后的感觸,是虛寫,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c.文中作者批判了莊子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談對人生的感觸,從宴集發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厭倦和冷漠。
5.創新能力訓練
閱讀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完成下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國,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1.下列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燭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夢浮 生:輕生
2.下列對文章的解釋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篇同《蘭亭集序》一樣,也屬于宴集序。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與從弟)什么時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園)、干什么(宴飲)等問題。
b.“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以”,緣故。意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著燭光游玩,實在是有緣故(有道理)啊。
c.“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天地;“文章”,絢爛的文采。即“廣闊的天地給我提供了如此絢麗燦爛的大好春光”。豈能辜負!表現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d.“惠連”是人名,很有才華,十歲就能寫詩作文;“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作者用此贊揚諸位堂弟人才俊秀,謙稱自己不如謝靈運。表現作者與弟弟們暢敘天倫之樂的喜悅之情。
【學科滲透訓練】
迎著將要落山的太陽,小李看見對面過來一輛兩匹馬拉的大車,只見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手拿漁桿,一個挎著大弓。覺得很有趣,于是跑過去問。
“您二位姓什么?”只見拿漁桿的人隨手抓起一條大魚,站起身,對著夕陽高高舉起說:“我就姓這個!”接著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勁兒拉開后回答:“看,這就是我的姓!”駕車的老漢一看這二位,樂著說:“您責問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兩匹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本想和這幾位搭訕,沒想到會這樣。
請你幫助小李想一想,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補充
1.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人教版高一語文名師教案電子版篇三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重點:通過對課文結構的把握和語言的品味,了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并感受馬克思的偉大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馬克思作為偉人的人格魅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展示馬克思在海格特公園的墳墓圖片,簡單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
板書課題:
從題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體裁和表達方法?
從“講話”二字知道是演講詞,因此是以議論為主;從“墓前”二字可以知道這是悼念馬克思的悼詞,所以有記敘和抒情。
恩格斯寫了馬克思什么貢獻?
二 師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師可用下列問題引導。
(注意:以下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教師試教學進程而定,不是每個問題都要扔給學生。)
馬克思的貢獻是什么?
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一般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剩余價值,還有其他領域的發現。
如果教師還想從語言點方面多讓學生探討可使用下面三道題,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慮。
1 “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為什么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
2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里的“還”起了什么作用?發現這個“特殊的運動規律”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3為什么還要概述其他領域的發現?
4馬克思為什么能有這么多發現?你可以做到嗎?
參考答案:
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人民先解決吃飯問題,才能談到其它。“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僅是指物質決定精神,而且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這個順序在過去卻是“做得相反”的。這個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以 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
2 “還”在這兒表明圍繞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這個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剩余價值。剩余價值規律的發現讓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濟學家(他們看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批評家們(他們詛咒資本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一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馬克思這一發現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3 “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膚淺”的,都有“獨到的發現”,表明馬克思作為一位科學家研究的領域的廣度和深度,與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相呼應。
4馬克思的發現是他近30年嘔心瀝血,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貧困、疾病、喪子、亡妻、嫉恨、誹謗的折磨以及大量艱苦的研究才獲得的成果。正如馬克思自己說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樣的人實在是偉大的。
小結:三個段落,圍繞馬克思的科學理論作者高度精確地概括了這個方面的豐功偉績。
板書:贊其功
三 師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層(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練習可做引導。
1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句話的作用。
3第七段中“第一次”說明了什么?
4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會的工作?
參考答案:
1主要的”是指“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也就是說,就馬克思偉大的理論創造而言,他的革命實踐使他的理論有了生命力。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馬克思的功績是無與倫比的。因為理論只有付諸實踐,這個理論才是鮮活的。
2這句話是過渡句。它既承上又啟下。“承上”是說:由于馬克思做理論的目的是追求科學“在歷史上的推動作用”,表明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所以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但這句話又是下文的論題,即他的革命實踐印證了他理論的真實性,以及它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和執著的追求,證明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3 “第一次”表明馬克思親身參加的偉大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不僅“熱烈”地向群眾宣傳自己的科學理論(辦、編小冊子),而且“頑強”地領導著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最后“卓有成效”地創立了“偉士的國際工人協會”引導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了國際政治斗爭的舞臺,使無產階級從自發斗爭的階級進步到自為的階級。
4馬克思參加了摧毀舊世界和創立新世界的偉大革命實踐。
板書:贊其功
四 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層(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練習引導。
1怎樣理解“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3馬克思有如此大的貢獻,他的為人是否專橫跋扈?
參考答案:
1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執著。
2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不可替代的導師,同時也說明他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能給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抗拒的敵人。
3不是,他沒有“私敵”。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敵人,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偉大的人格魅力。
板書:頌其德
五 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
1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這是本文的結論,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為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貢獻,所以在恩格斯看來,他的逝世將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損失。
六 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詞語:“下午兩點三刻”,“最”、“還”、“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同時依次撤換第一、二兩自然段中的下列詞語: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換成“的心臟停止跳動”,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個“對于”換成“和”,“不可估量”換成“巨大”,“空白”換成“嚴重情況”。要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改后文段,要求學生對照課文,仔細思考,逐一說明刪去的詞語為什么不能刪去?用來替代的詞語為什么不能替代?
參考答案:
“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恩格斯來講,對于整個世界來講是多么的非同尋常,在這一時刻恩格斯沒有在馬克思身旁,終生的所摯友就這樣靜靜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終生。這一時刻更是令世人萬分悲痛和無法忘記的。
“最”:在這里是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哲學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
“還”:流露出在馬克思臨終時未能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遺容的安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領袖
第二自然段用兩個“對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領起下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后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內容寬泛,而后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的評價。
板書:述其哀
指導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先由學生各自朗讀,然后指名朗讀,酌情指導。
請仔細體味課文中體現出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創新,注重實踐、 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
七、作業 :
要求:假設自己來到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當代中國中學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聯系中國現實,談談自己對馬克思人格、學說看法。
課外閱讀列寧文章《卡爾·馬克思》。
人教版高一語文名師教案電子版篇四
《故都的秋》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3、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4、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風景?
2、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教學難點: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講解法
3、誦讀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那么,秋天呢?
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那么,郁達夫眼里的秋又會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的散文——《故都的秋》。讓我們循著作者細膩的筆觸去細細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學生自讀課文
三、介紹作者: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的小說家、散文家。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起創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抗戰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_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本文寫于1934年8月。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四、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寫角度。全題點出地點和節令,洗練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五、課文結構: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種: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都市閑人圖,勝日秋果圖。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①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
②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總起
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向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向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味。
(2)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涼”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的感受。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
槐樹落蕊而知秋“靜”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而報秋“悲涼”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秋色: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_)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
六、探討課文內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么特點?
明確:總領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
2.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
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4.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點撥:因為“紅”的暗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
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作者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
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6.作者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7.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里感到壓抑。
七、總結
故都的秋是一首詩,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畫,美麗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蒼涼;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澀而清醇.
1.為什么以“南國之秋”作對比?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結合點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是五幅秋_。文章的“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八、課后思考
比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一語文名師教案電子版篇五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第一課時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后面關于《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_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_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左傳》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_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禍。
資料顯示_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_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燭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_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_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_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的余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后,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布置作業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