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強基計劃最新消息,隨著各大高校陸續發布2021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很多同學都開始為報名做準備,那么強基計劃怎么報名呢?今年強基計劃會有怎樣的報名條件呢?小編收錄整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參考。
2021強基計劃最新消息
4月8日,2021年強基計劃招生開始報名。目前,共有29所高校發布了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這些高校均沒有公布招生計劃人數。今年是強基計劃推出后的第二次招生,由于去年的意外遇冷,今年各校政策普遍有所調整。
根據高考成績入圍的考生范圍被放寬。這意味著,將有更多考生得到進入學校考核環節的機會,其中一些“偏才”、“怪才”,即使高考成績不占優勢,也有可能憑借出色的學科素養或綜合素養最后勝出。
此外,強基計劃的專業范圍稍有擴圍,工程力學等工科專業數量增加。強基計劃的初衷在于加強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培養,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領域,服務國家戰略。
基礎研究事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十四五”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和前沿科學中心。
招生的公平性與科學性
2020年,36所“雙一流”高校首次推出強基計劃。在高考錄取之前,招收一批有志于從事基礎學科研究的人才。
今年的強基計劃招生仍分為兩種方式: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前者依據高考成績高低排名,決定入圍學校考核的考生;后者破格錄取五大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一、二等獎獲得者,相關考生只需高考成績達到一本線即可入圍。
目前公布招生簡章的29所高校中,除了只招收文科生的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全部采取上述兩種招生方式。
與此前的自主招生相比,強基計劃更強調兼顧公平性與科學性。強基計劃不再將論文、專利等容易造假的材料作為入圍依據,將破格條件限制在五大競賽全國二等獎及以上等級,極大地提高了入圍門檻。
更重要的是,強基計劃最終錄取時,高考成績占85%,高校考核占15%,從而降低了高校考核隨意、徇私舞弊等風險。
此前,國內高校也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但該計劃是在高校培養環節實施,未與高考制度形成有效銜接。有專家認為,強基計劃對基礎教育改革的示范引領作用更強。
“2020年強基計劃有點‘從天而降’的意思,此前實行多年的自主招生突然取消,讓高中學校有點無所適從,沒有很快探索出對接強基計劃的培養方案。”北京市一所知名高中的物理老師柳強(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到了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通知稱,加強與中學的銜接溝通,幫助學生了解強基計劃專業的優勢、培養模式和發展前景,引導適合的學生報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建議,國家出臺“大學先修課程統一考試制度”,作為目前統一高考的補充,為部分拔尖創新人才進入一流大學提供另外一條通道。具體而言,圍繞大學“強基計劃”專業內容與要求,參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選修課程體系,納入一部分職業類基礎性課程,研發30門左右的“大學先修課程”。
在高校考核環節,高校自主確定考核內容和形式。通過筆試、面試或實操等方式,高校能夠多維度考察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潛質和學術志趣。
這樣的理念可以有效向基礎教育階段延展。教育部2月發布的通知要求,要優化高校考核的內容和形式,充分運用考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考查思想品德、專業興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著力選拔“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生。
柳強告訴記者,高中學校比以往更注重完善學生的素質評價檔案,其中包括課外學習情況,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情況等,“因為這將作為高校考核的參考依據”。
放寬入圍標準
今年強基計劃的一大特色是,各高校普遍沒有公布招生人數。在去年,各高校招生計劃不一,大多為一兩百人規模,清華、北大則人數較多。
然而,在實施首年,強基計劃意外遇冷。2020年9月開學后,一些高校不得不在校內新生中補錄強基計劃學生。
比如,招生計劃210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補招9個專業46人、5個專業71人,招生計劃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招生計劃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
業內人士分析,強基計劃遇冷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很多考生不愿意報考基礎學科。由于強基計劃主要依據高考成績錄取,那些高分考生完全可以選擇就業前景更好的熱門專業。
甚至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其生源質量可能還不如通過傳統高考渠道錄取的質量。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閻琨今年3月撰文指出,學生和家長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策執行中可能與政策形成博弈。不排除部分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并非真正對基礎學科感興趣,而是抱著企圖獲得更多進入精英高校機會的功利性心態。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今年各高校強基計劃招生計劃與去年相差不大,比如山東大學和去年一樣均為180人。
為了讓更多優秀學生報考強基計劃,更為了讓適合基礎學科的偏才、怪才得以涌現,今年各高校普遍調整了招生政策。
首先是增加了入圍學校考核環節的學生人數。在依據高考成績排名的招生方式中,去年各校一般按照分省分專業組計劃數的3-4倍確定入圍人數,即某專業招生計劃如果是20人,那么報考該專業的前60-80人可以入圍。
今年的29所高校中,普遍將該比例調整為5-6倍,其中12所高校規定為6倍,還有4所高校沒有規定倍數。其中,蘭州大學、廈門大學調整幅度較大,由去年的3倍增為6倍入圍。
但還是有部分高校嚴格限定高分考生。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年增加規定,入圍高校考核的考生高考成績裸分,要達到高考滿分的80%及以上。
其次,各高校增加了“考生確認”環節。獲得高校考核資格的考生,需在報名系統內進行確認是否參加強基計劃考核,并簽署承諾書,未進行確認的考生不得參加后續校考。一些學校更是明確表示,對入圍并確認參加強基計劃考核測試并未參加的考生,將被通報至生源所在省份招生考試機構。這無疑讓報考強基計劃變得更為嚴肅。
這樣的調整,除了可以擴大入圍人數,更方便那些高考成績不算特別突出的偏才、怪才涌現。
閻琨撰文指出,高校不應在高考分數上做過多限制,盡可能放寬入圍校測的招錄比,使更多拔尖學生能夠在校測中接受綜合評價考核,以降低未能選拔出有天賦學生的概率。
只不過,今年很多高校仍規定,考生不得兼報其他高校。即使有高校沒有如此規定,但由于各校考核時間集中在6月底7月初,亦讓考生只能專注于一所高校。
服務國家戰略
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仍限于基礎學科。目前已發布招生簡章的29所高校中,13所高校文理兼招,14所高校只招理科專業,2所高校只招文科專業。
文科專業較少,只有古文字學、歷史學、哲學三門。理科專業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今年的理科專業更為細分化,比如有高校招收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生物技術專業,還有的高校以數學類、物理學類等專業類形式招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強基計劃專業中,工學的力學專業有所增加。中山大學招收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招收工程力學專業。此外,還有高校招收核工程專業和醫學專業。
這些專業都與“卡脖子”技術緊密相關。一名“雙一流”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介紹,以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為例,本科階段主要學習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方面的基本理論,但在研究生階段,則可以深造高端芯片、智能科技等領域的學科。
再比如,電子科技大學僅招收應用物理學專業,其招生簡章寫道,依托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等優勢工學學科,培養具有堅實數理、電子信息基礎,具備引領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一個或多個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專業特長,受到系統科研實踐訓練,能引領專業特長領域應用基礎研究或工程技術發展的原始創新人才。
入選強基計劃的學生將接受精英制教育。清華大學2020年超額招收了939名強基計劃學生,這些學生進入5個書院集中學習。
清華大學的書院制是一次本科教育的創新,整個課程體系、培養環節都是由學校教務部門和書院主導設計,但書院又與特定的學科群、特定的專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未央書院與清華大學12個院系進行銜接,這些院系為書院提供了15位班主任和66位學業導師。
本碩博銜接是強基計劃培養的另一個特色。中國海洋大學招生簡章寫道,前3年主要進行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和科研訓練,達到學業標準的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中間2年,主要開展研究生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后4年為博士培養階段,期間含有1年國際合作培養經歷。中國農業大學采用“3+5”培養模式,本碩博學習時間不少于8年。還有的高校鼓勵本博連讀。
對于就業,“強基計劃的學生不必考慮就業”,上述“雙一流”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人群的培養定位是基礎學科的研究人員,瞄準的是未來的科學家”。
但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基礎學科在就業市場優勢較小。閻琨認為,相關部門應當創新頂層政策,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根據需求采取“訂單式”培養,為強基學生在出口環節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以上是有關2021強基計劃最新消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