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廣輕負高質教學模式,雖然全民重視教育是好事,但是同時也給學生帶了了無窮無盡的壓力。那么,學生作業減負的關鍵在哪?這個問題到底能不能解決呢?今天小編特意整理了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借鑒,快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浙江推廣輕負高質教學模式
#學生作業減負的關鍵在哪#【#浙江推廣輕負高質教學模式#】近日,浙江就如何推廣“輕負高質”的教學模式,推進中小學教學改革等話題進行了探討。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在推進會上表示:要減那些重復的作業,減無效的作業,最重要的是做到“設計、先做、全批、反饋”,用這些方法去引導老師們把作業的質量提高,把負擔減下來。你認為學生作業減負的關鍵在哪里?
近日,浙江省舉辦了全省中小學作業改革推進現場會,現場,老師上了一堂語文公開課,課后,只布置一項作業——模仿課文寫一篇校園游覽的介紹。老師表示,作業是用來幫助孩子學習的,不需要在課外再增加更多的練習彌補漏洞;除此以外,現場還舉辦了沙龍、專題報告、論壇交流等多種活動,就如何推廣“輕負高質”的教學模式,推進中小學教學改革等話題進行了探討。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在推進會上表示:要減那些重復的作業,減無效的作業,最重要的是做到“設計、先做、全批、反饋”,用這些方法去引導老師們把作業的質量提高,把負擔減下來。
學生作業減負的關鍵在哪
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時間過長讓學生和家長頭疼不已,網上甚至還頻頻曝出家長批改孩子作業苦不堪言,家校摩擦也因此增多。這次教育部下發的“十條”要求,核心指向的便是一些學校作業數量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
實際上,學校布置作業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其本意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同時通過學生反饋回來的作業,幫助老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生的學情。從而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
這本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反饋環節,于師于生都有益處。但在普遍追求分數的社會風氣下,作業不斷加重,成了學生、家長、老師共同的負擔。
教育部此次特別強調,要切實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布置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要做到“科學合理有效”,就不能再只關注作業數量,而要更聚焦作業質量。
作業質量如何體現?教育部解釋,要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根據學生實際學情,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鼓勵老師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嚴禁布置重復性和懲罰性作業。
要實現這樣的效果,關鍵在于老師要能對全班學生每節課、每個階段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甚至是精準掌握。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分層,再針對性地布置作業。
教育部在“十條”管理要求中,鼓勵廣大中小學校老師科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作業進行分析診斷。通過作業精準分析學情,再采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及時反饋,特別要強化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幫扶。
這些都需要校內信息化的進一步普及,大數據的共享,基于人工智能與數據支撐的測評升級。在技術的支持下,師生減負增效真正有了可實現的路徑。
而事實上,教育信息化發展十余年后,不少地方、不少學校在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的各個環節,已經有了成熟的探索經驗,包括作業布置和批改、分析環節。這十余年來,大量教育企業投入其中,做軟硬件的研發,培訓學校老師使用,不斷將技術融入學校老師的教學中。
數字校園、基于學生學情的大數據分析,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在很多學校已經生根發芽。
以不少教育企業都在做的教學軟件為例。這類涵蓋備、講、練、測、考等多種教學場景的軟件裝載在老師的電腦和教室的電子白板內,輔助老師課前、課中、課后的教育教學,學生在校內學習的數據留存其中。
比如課堂上老師布置的練習題、課后的作業題,大大小小的測試題,學生的作答過程和作答結果均能進入軟件系統后臺,形成數據庫,最后通過算法分析每個人的作答,形成分析報告。
以單獨的作業環節為例,還有專門的作業布置軟件,老師可以將自己的題庫錄入其中,借用軟件系統自動組卷,學生可線上作答,也可紙質作答。作答情況進入系統后自動批改,并出具班級整體和學生個人的分析報告。
對于班級整體學情及單個學生的學情,老師能一目了然,作業講析重點也清晰明確了。學生個人則在一次次地做作業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錯題本,不僅可以針對性練習,老師也能針對性地做補弱輔導。
這樣既減少了重復性練習,作業數量減輕;同時作業質量和作答效率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會有所增強。作業將不僅不是負擔,反而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不少地方更是從區域級層面布局教育信息化,推動學校教育、傳統課堂深刻變革。以上海閔行區為例,閔行區已著手建立區一級的教育大數據平臺,推動教育智能新終端的普及,全面記錄學校管理、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這些數據,將是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探索的核心力量。
綜上就是可圈可點網小編整理的全部關于浙江推廣輕負高質教學模式和學生作業減負的關鍵在哪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想了解更多教育的資訊請關注我們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