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考試或將變難,記得小編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會這樣說:“等你上大學就輕松了”,事實上,大學的“輕松”并非真的指輕松,而是需要你更加自主的去學習,但我國大學生們輕松的校園生活常常從考前臨時抱佛腳中體現出來,目前有消息稱大學生考試或將變難,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大學生考試或將變難
2021年3月,江西理工大學法學院對刑法總則、刑事訴訟法、合同法等多門課程實行了“教考分離”模式,掀起了一場“教考分離”模式改革熱潮。
所謂“教考分離”,通俗來講就是負責教學的老師和考試出題的老師不是同一批人,各自分工負責。任課老師除了制定課程大綱和組織日常教學外,不參與所任課程的期末考試相關工作,包括出題、監考、評卷、登分和質量分析。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我國多所高校就開始實施“教考分離”模式。2009年,華南理工大學就開始推行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的“教考分離”;成都大學、常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北華大學等高校也提出“教考分離”政策……
近年來,在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積極探索“教考分離”模式。
2020年11月,遼寧省教育廳發布《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教考分離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從2020年11月開始,在10所左右高校開展教考分離試點,并于2021年1月在試點學校全面實施教考分離;從2021年2月底開始,在全省普通高校全面推進教考分離改革,并于2021年7月基本實現主要考試課程全覆蓋。
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
本科教學中,考試是評價教學質量及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衡量學生知識掌握及反映教師授課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如何統一考試標準、增強考試規范性及客觀性逐漸成為各大高校教學質量研討的重要議題。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考分離”模式會對提升本科教學質量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劃重點”“感情分”成為過去
在以往“教考合一”的模式下,教師通常在考前劃重點和指定復習范圍,部分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的方法來應付通過考試,導致多年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期末考試臨時抱佛腳的情況在高校中較為普遍。
教師考前“圏范圍”、學生考前“搞突擊”,甚至還會存在給“感情分”、“人情分”的情況。最后雖然可能取得還不錯的成績,教師學生皆大歡喜,但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這對于人才培養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而在“教考分離”的模式下,出題、評分的老師不再是任課老師,“劃重點”、“感情分”不復存在,會倒逼學生更多地關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重視平時課程知識的積累。
江西理工大學法學院一位余同學表示,“這個過程雖然對我們學生來說有點殘酷,但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我最近發現同學們下課紛紛往圖書館跑,學習自覺性明顯提高。不僅上課遲到現象少了,而且課堂師生互動也豐富了。”
讓教師更重視教學
另一方面,“教考分離”的實施能讓教師從“考”中脫離,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方式的改進,能夠更全面、系統地組織教學,這對于教師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切實了“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
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分發文《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再度明確提出“準確把握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時代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呼喚高校教師回歸本科教學的背景下,實施“教考分離”,教師將強化教學研討,改變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觀念,增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精準把握課程知識點,把學生心目中的“水課”變成有知識內容的“金課”,做到教學相長。
重慶工商大學出臺了配套措施,對校級“教考分離”課程考核成績排名前30%的任課教師給予獎勵,借助“教考分離”激勵教師增加教學投入。
總而言之,在“教考分離”的制度下,一來學生可以端正學習態度、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二來教師也可以自覺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此一來有利于形成“重教重學”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考試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助力高層次人才培養。
“教考分離”,道阻且長
“教考分離”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這一制度具體如何實施、實施后教師學生反映如何、最終會有什么效果,各個高校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
師生態度褒貶不一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高校教考分離的積極實施”這一問題下,網友們分享了各式各樣的觀點。可以看到,不少網友雖認同理論上“教考分離”是一個優秀的教學政策,但實際操作起來多少還有不足之處。
知乎截圖
《醫學院校教師對實施教考分離態度的調查》一文的作者則曾對蚌埠醫學院189名在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實施教考分離總體持積極態度,其中高級職稱教師態度更積極。
而《學生對實施教考分離態度的調查分析》一文的作者曾對韓山師范學院1186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卻顯示體育課采用“教考分離”能促進學生平時鍛煉的積極性和增加鍛煉時間,但學生對采用這種考試方式的支持率并不高。
學生總體的支持率為39.7%,反對率為16.4%,持中立態度的為43.9%。在反對“教考分離”的學生中,有50.7%的都認為這種考試形式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反而導致考不好。
可見師生對于“教考分離”均持有不同態度,在這一考試形勢下,學生們需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質來克服障礙。
把握“分合”界限
2014年,常州大學推出“教考三分離”,即教與出卷的分離、教與監考的分離、教與試卷批改的分離。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州大學發現,一些新興學科、研究性課程等,會不斷有新觀點、新成果出現。如果這些課程也采用教考分離,勢必會造成教師為應付考試而放棄講授新觀點和成果,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因此,常州大學實施“教考三分離”政策兩個學期后,最終把“教考分離”的重點放在教學大綱較穩定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課程上。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也傾向于目前不要“全面鋪開”教考分離。“假設同一門專業課有兩個平行班,每位教師使用的教材不一定相同。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每位教師的授課方式、強調的重點等都不一樣,甚至會將有的章節直接跳過。如果派其他教師出題,恐怕會不大‘對路’。”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科課程如“文學欣賞”等,需要通過“熏陶”的方式授課,無法把教學內容機械地切分為幾個考點。因此馬臻教授也認為,部分的公共基礎課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因選用教材一致,適合開展“教考分離”。
完善題庫是關鍵
《醫學院校教師對實施教考分離態度的調查》一文的數據顯示,在影響實施教考分離的因素中,“構建題庫遇到的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困難程度”所占比例最高,達68.25%。
實施“教考分離”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完善的試題庫,尤其是需要有一個以大綱、教材為依據的高質量試題庫。
《實施教考分離——提高外科學試題庫建設初探》一文通過對考試試卷及成績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教考分離能否有效實施取決于試題庫質量的高低,而高質量的試題庫應至少能合理涵蓋該課程的全部內容和制試點,且對重點部分有所側重;對庫中試題所制定的指標體系應科學合理。
在遼寧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教考分離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就明確對“加強題庫建設”提出要求,“每個試題庫至少可組成10套以上試卷,各試卷間的重復率應小于20%。”
試題命制要處理好一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踐能力之間的關系,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要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試題庫也應定期充實、調整,并根據課程的發展和教學要求適時更新。
“教考分離”,行則將至
如今,“教考分離”政策已在我國高校中廣泛展開,既可有效避免以往任課老師命題的主觀性,也可較準確、客觀地反饋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對于推動本科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在“教考分離”背景下的高校教學范式中,從考前的選擇課程、建設試題庫、轉變授課方式,到考中的保證嚴格考場秩序,到考后的組建教師閱卷、考試質量分析,再到最后的學生反饋,都還需要師、生、校三方互相緊密配合,才能保證“教考分離”的順利實施。
“教考分離”是教學改革下的大勢所趨,未來或許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會開始探索這一制度。期待“教考分離”能成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劑“良藥”!
以上是有關大學生考試或將變難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