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選修二生物高二選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篇一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3. 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并了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教學重點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導入新課
二、知識積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a.大人之學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發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高二選修二生物高二選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篇二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吳縣(今屬江蘇)人。
他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少年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
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
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
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后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二.理解賞析詞文: 1.云為什么是碧的? 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藍,只有幾許薄薄的云彩飄蕩在藍天上,在碧藍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賞析“碧云天,黃葉地”所寫之景。碧云浮空,黃葉匝地,俯仰生姿,“碧”“黃”搭配,色彩濃烈(斑斕),意境開闊。《詞苑》引《歷代詩余》:范文正公《蘇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氣塞天地,而情語入妙至此。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有“碧云天,黃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為描寫秋景的千古名句。3.“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景角度的變化。由俯仰變為平視遠眺。4.“秋色”一詞結合上文具體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連波”? “碧云天”“黃葉地”。因在高樓上極目遠望,遠處碧云天、黃葉地與秋水相接,所以說“秋色連波”。
水天相接之處斜陽照著遠山,而不解思鄉之苦的芳草(暗指故鄉)卻更在斜陽以外的更遠方。以家鄉渺遠襯托出思鄉之情濃。
高二選修二生物高二選修一生物知識點總結篇三
《論語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翻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譯:孔子說: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卻應當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翻譯:天冷了,這樣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翻譯: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子罕》
翻譯:越抬頭看,越覺得高遠;趙用勁鉆研,越覺得深邃。
1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翻譯:君子取義,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魏靈公》
翻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論語·述而》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謹慎于言談,接近有德的人來匡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翻譯: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19、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翻譯: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翻譯:讀書人不可以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任的東西重而路程遙遠。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翻譯: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讓別人立身修德。自己通達事理也要讓別人通達事理。
29、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翻譯:我(孔子)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翻譯: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應該高興,一方面應該擔憂 就是指父母過生日當然該高興,但也離死不遠了,強調后者。
45、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靈公》
翻譯:孔子說:“面臨著合于仁義的事情,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知道的比不上喜歡的.喜歡的比不上樂在其中的。
57、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翻譯: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義的人愛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66、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翻譯:好學的人,離智者也就不遠了;無論何事都竭盡所能去做的人,離仁者也就不遠了;時時刻刻把“榮辱”二字記在心上的人,離勇者也就不遠了。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
67、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禮記·中庸》.翻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6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70、聞過則喜,聞善則拜。《孟子·公孫丑上》
翻譯:聽到人指出我的過失我高興,聽到人說我的好話我拜謝。
7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
翻譯: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分辨是非善惡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翻譯: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開闊的大路——義上;得志的時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時候,自己走自己的路,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88、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翻譯:孟子說:“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 94、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翻譯:稱一下,然后知道輕重;量一下,然后知道長短。主張做什么事情多要三思而后行,不可以盲目行事。
102、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荀子·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