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三地理教案詳案篇一
style="color:#125b86">教學目標知識目標:①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及大氣運動的分類。 ②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③使學生掌握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產生的原因及風向的由來。
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②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判斷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④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對地理事物的觀察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①熱力環流;②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教學難點:分析大氣水平運動的幾種作用力。
教學用具:多媒體電腦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啟發式教學。
教學設想:
①借助多媒體把抽象的大氣運動,具體、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認知發展過程的實現,利用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還可以實現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展能力的目標。
②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理論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從根本上講,學生學習知識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自如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所以注重聯系實際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特別是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課程的實用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2.3大氣運動
導入新課: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是 2.3《大氣運動》。
講授新課:展示本課教學內容(主菜單)。
(教師提出要求) 學生用一分鐘時間預習課文前言,對照屏幕上展示的內容,大家在課文中找到前四個知識點對應的內容:
1、大氣運動的地理意義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
3、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4、大氣運動的分類 (教師闡述第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做示范) 大氣中熱量和水分的輸送,以及各種天氣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來實現的。這就是大氣運動的意義。由此可見大氣運動和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研究大氣運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個別學生作答其余三個問題)
2、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
3、由于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緯度間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溫度的差異,這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簡單的說:地面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
4、大氣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包括氣流的上升和氣流的下沉,水平運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
一、 熱力環流: 現在我們以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為例來具體了解一下大氣到底是怎么運動的。同時也驗證一下以上幾個知識點是否正確。這部分也是我們本課的一個重點。
1、點擊“熱力環流”熱區進入第一部分教學內容。 (生齊讀)熱力環流的定義。 在研究熱力環流之前我們先有個對比的模子。 顯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熱一致情況下a、b、c三地的空氣密度和等壓面隨高度的變化均一致,等壓面平直。(生觀察、師點撥得出結論)
(1) 顯示示假如地表性質均一,當a地受熱,b、c兩地冷卻情況下空氣將會放生什么樣的變化? 也就是說會怎樣運動?三地的空氣密度和等壓面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生觀察思考,師點撥得出結論): a地受熱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到上空聚積起來,使上空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b、c兩地受熱少,空氣冷卻收縮下沉,上空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于是,在上空,空氣便從氣壓高的a地流向氣壓低的b、c兩地。在近地面,a地空氣上升后向外流出,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c兩地因有下沉氣流,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于是近地面的空氣又從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空氣,從而形成了熱力環流。
(2) 顯示熱力環流全圖。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理清熱力環流中各個環節的產生順序、因果關系。)
①由圖中演示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熱力環流形成的最后一個步驟是:大氣水平運動的形成,那么大氣的水平運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又是怎樣引起的呢? (空氣的上升和下沉運動,也就是空氣的垂直運動)。
③空氣的垂直運動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地面冷熱不均)。 所以地面冷熱不均是形成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在正個過程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大氣運動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包括氣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本節的第二個重點,也是熱力環流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根據受力不同,風的狀態也不一樣,在這里我們主要研究風的方向。
1、風的原始狀態: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 (生齊讀)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定義。 (師指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風的原動力。 (師引導)水平氣壓梯度力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在水平方向上產生了氣壓差異,也就是有氣壓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氣壓梯度力是一個使空氣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力,它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流向低壓。那么請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風的方向是怎么樣的? (與水平氣壓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2、高空中的風:受兩個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 (師引導)在地球表面做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會發生偏轉,可以簡單的認為是受到了一個垂直于運動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結果。 (師邊演示動畫邊點撥):二力作用,當二力達到平衡的時候風向穩定,由圖上可知:風向和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和等壓線平行,也就是說,風向已經是在原始風向的基礎上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轉。由于地轉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結果在風的方向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記憶方法點撥):伸出自己的雙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壓,大拇指伸開和四指成直角關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風向。(記憶方法應用練習)
3、近地面的風:受三個力作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 (師引導)
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氣和大氣之間以及大氣和地面之間的摩擦產生的。它的方向和風向相反。 (師演示動畫)
由圖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風向和水平氣壓梯度力成一夾角,和等壓線也成一夾角,也就是說,風向已經是在原始風向的基礎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轉。地轉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風向上也有體現。 (記憶方法點撥):伸出自己的雙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壓,大拇指微張和四指成銳角關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風向(記憶方法應用練習)
隨堂練習 作針對性點評。
課后小結: 展示本節內容,進一步強調重點難點。
(留課后思考題,為下節準備)等壓線呈同心圓狀時,風向是什么樣子的?
高三地理教案詳案篇二
《位置和范圍》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高三地理教案詳案篇三
教學目標
⑴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環示意圖、區域圖、熱點材料為載體,突出查水循環的原理、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高考預測】1.以大型工程建設如南水北調,三峽大壩,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及城市化建設為切入點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環節的影響
2.以區域圖、水資源分布及利用圖表為背景,考查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結合有關水資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
水圈的組成
1.圖解水圈的組成
2.特點: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________但不規則的圈層。
知識點一:水循環的類型及環節
【雙基落實】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
________運動的過程。
2.類型及主要環節:畫出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
(在右中畫出水循環環節箭頭方向,標注各環節
及水循環的三種類型)
【真題選粹】
(2008山東卷)下圖是我國某地區略圖,圖中景觀圖片為黃土塬(黃土高原地區面積廣闊、地面平坦的黃土高地)。黃土塬上水循環過程不同于黃土高原其他地貌類型區,其最弱的環節是
a.降水 b.下滲
c.蒸發 d.地表徑流
知識點二: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因素
【高頻考點】
【真題選粹】
(2014課標卷ii)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根據大屏幕展示圖片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澤廣布的原因從水循環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地表水來水量大,排水不暢、下滲少、蒸發量小,其影響因素與地形、氣溫、凍土、凌汛等有關。
【深度探究】
(分組討論,利用水循環的原理分析以下四個問題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積縮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庫對河流徑流及庫區的影響
3.分析土地鹽堿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內澇的原因
【高考選粹】
(2015o新課標i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滲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結合大屏幕上的圖片完成下列小題。
1.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對下滲雨水凈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層是( )
a. 樹皮覆蓋層和種植土層 b. 種植土層和砂層
c. 砂層和礫石層 d. 樹皮覆蓋層和礫石層
知識點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雙基落實】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實現了________、大氣圈、巖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聯系;
(2)促進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維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調節圈層間的________________,進行能量的轉換,改造地表形態;
(4)使地表物質發生________。
【高頻考點】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間分布不均、時間分布不均、氣候干旱,水資源總量少)
人為原因(人口劇增,工農業發達,需求量大;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污染)
【考向透視】
亞馬遜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環和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當于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來自( ) 帶來的水汽。
(2)據調查,近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空氣濕度下降,降水量減少約20%,但是流入亞馬孫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數反而有所增加。結合水循環原理,解釋以上現象。
高三地理教案詳案篇四
學習要求]
知識目標: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類
2.分析鄉村、城市的起源和條件
3.理解地理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能力目標:
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身邊聚落形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德育目標:
通過聚落的形成,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統一
[教學重點]鄉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學難點]聚落的概念
[教具]電腦多媒體
[課型]新授課
[教法]圖例分析引導法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與人類獲取食物的歷史同樣久遠。人類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區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整體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類
[結合圖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義及分類]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
聚落既是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
2.聚落的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過去我國鄉村居民幾乎全是農民,所以鄉村又稱農村。
鄉村
城市
人口
農業人口
非農業人口
規模
較小
較大
聯系
城市是由鄉村發展而來的
3.研究意義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類作用于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對人類社會反饋的區域。聚落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場所,它的形式與規模,既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也要有利于生產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它是人類的居住活動所創造的最為典型的人文環境。聚落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生產力水平下形成的,作為人文環境的聚落,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風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與作用,如西方鄉村聚落景觀與東方不同,同屬工業社會的西歐與北美,其城市景觀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規劃、建設并管理好聚居環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鄉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類的本性和需求
鄉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類早期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人們發現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實現防御、繁衍、獲取資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類聚居的發展是和人類生存進化分不開的,是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并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結果。從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類經歷了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2.形成的歷史條件: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業、農業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類社會進入分散的鄉村聚落階段。
3.鄉村的發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鄉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鄉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使鄉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漸穩定,規模和范圍逐漸擴大。
4.地理環境對鄉村形態的影響
村落的形態各異,不管是帶狀村落,還是多邊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響大。鄉村的形態,能反映地理環境的特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態的差異,這體現聚落的環境適應性。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系?(古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
3.古代城市的發展受農業自然經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境的變味,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系統,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結
一、聚落
1.概念
2.分類:鄉村與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鄉村形成的原因
(1)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
(3)鄉村的發展
(4)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現必備的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課后思考
1.討論我國南、北方鄉村景觀的形態差異及其原因。
2.討論早期城市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堂鞏固]
單項選擇題
1.關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錯誤敘述是()
a.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
b.城市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鄉村和城市是同時出現的
2.關于鄉村聚落的正確敘述是()
a.世界上開始有了人類就出現了鄉村
b.世界上開始出現畜牧業就出現了鄉村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與環境條件的關系不大
3.關于村落的形成與地區環境的關系的正確選項是()
a.平原地區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呈圓形和不規則的多邊形
b.沿河谷分布的鄉村,平面形態多塊狀
c.平原地區的鄉村,因自然條件相對均一,平面形態多點狀
d.黃土高原上的鄉村多為帶狀平面形態
4.河流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區,其原因是()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條件
b、暖濕的氣候,密集的人口
c、豐富的礦產,先進的技術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歷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數誕生在()
a.河流中上游山區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緯度和沿海
d.資源豐富的內陸
6.關于城市和鄉村景觀差別的錯誤敘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鄉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鄉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縱橫交錯,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d.城市人口多,鄉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三地理教案詳案篇五
“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掌握大氣環流的概念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規律;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制作三圈環流模型,繪制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從中分析大氣運動的規律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地球表面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形成機制,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及產生的結果
【教學方式】 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畫
【教學方式】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戰期間,日本釋放的眾多氫氣炸彈,造成美國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國民眾的恐慌,你知道這些氫氣彈是怎樣漂洋過海的嗎?
學習了這節課以后,你就會得到問題的答案。
[組織復習,請同學板圖熱力環流,在評價同學板圖時,設問]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在赤道和極地之間有沒
有這樣的熱力環流?為什么?
今天我們來學習熱力環流在全球的空間分布——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產生
的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
一、三圈環流的形成
(提問)
大氣環流的概念?
1、定義: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大氣環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轉
③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
? 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的氣壓如何變化? ?
高
帶 小結: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故成因為熱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
(提問)
? 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會導致空氣在運動過程中如何變化? 副熱帶地區空氣下沉,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 副極地地區冷暖空氣相遇,暖空氣上升,導致近地面氣壓如何變化?
小結: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為動
(板書)三圈環流
1.成因
2.高、中、低緯環流圈
3.三圈環流的作用: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的熱量和水汽交換,
促進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熱量平衡。
二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指導畫圖)根據課標要求,強調氣壓帶、風帶示意圖的繪制:
(1)明確赤道和極地的冷熱,確定赤道低壓和極地高壓的位置,歸納出高
低壓相間分布的規律,畫出7個氣壓帶。
(2)根據水平氣壓梯度力從高壓指向低壓,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則畫出6個風帶。
讓學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紙上反復操練,教師從旁指導。
(讀圖提問):
? 地表氣流上升區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區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熱力上升的赤道地區,該地區的受熱與太陽高度角有關------而太陽直射
點是移動的------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三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讀課本“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陽直射
點的移動而引起的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的規律。
春分日
冬至日 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氣壓帶 低氣壓帶 太陽位置
(據圖歸納)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 氣壓帶與風帶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南北往返移動,以至地表熱能分布有季節性變化,例如6月22
日太陽直
射在北回歸線,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熱地帶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氣壓帶也相應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熱帶高壓帶等也相應北移,風帶也隨之北移。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總結并布置作業
(1) 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制作三圈環流模型(教材p38活動)
(2) 討論復習并預習下一課時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技能目標
分析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應用典型氣候分析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實例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比較不同類型的氣候特征。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典型氣候,敘述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用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點】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式】 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畫。
【教學方式】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