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研究生推免率是多少,2022年研究生的推免志愿填報工作正在進行中,有關考研也是一場獨木橋式的大戰,2022年研究生的推免率是多少呢?可圈可點(www.fangshuizhijia.com)小編收錄整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參考。具體詳情,請見下文。
2022研究生推免率是多少
9月,一場名為“考研”的戰役徹底打響,但卻有另一群人的戰役已即將踏入尾聲。他們,就是在通往研究生獨木橋上提前出圈的保研人。9月28日起,推免生開始在推免服務系統上填報志愿,準備迎接目標院校復試以及錄取通知。
近年來,推免比例不斷提高的消息頻頻惹人關注。從去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全日制研究生僅招收推免生源、安徽發文加大接受推免生比例,到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宣布2022年將進一步擴大推免生招生規模。高校釋放對推免生“寵愛”信號的每一步,無疑都是對考研人的一記重錘。
南京大學2022年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預報名通知
8月23日,上海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內容提到:努力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在本科推行“導師制”的基礎上,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育機制,精準遴選科研“好苗子”,開展直博生和碩博連讀的長周期貫通培養。考研人目標高校林立的上海,也給推免生們亮了綠燈。
推免生持續增加,考研人還有機會嗎?
| 統考與推免, 邊界漸顯
名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的確在年年攀升。
除了部分高校推免招生比例有所減少外,許多知名高校紛紛擴大了推免生的招生比例。如中央民族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推免占比增幅超過10%,中南大學、重慶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大學推免占比增幅超5%。
僅深圳大學2014-2021年接收碩士推免人數就翻了11倍。2021年深圳大學新增18個跨界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項目,在推免生報考中引起熱烈反響。在深圳大學2021年接收的碩士推免生中,有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雙一流”建設高校122人,占全部推免生的15.4%。而2021年報考深圳大學的統考生與2020年相比卻有所下降。
更有甚者,有的專業只招推免生。盡管教育部規定高校接收推免生比例不得超過招生計劃的50%,具體到各院系則不盡然。根據北京大學公布的202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大部分院系推免比例已超過50%,燕京學堂接收推免比例甚至達到100%。
值得關注的是,接收非全日制較多的院系專業,推免比例則相對較低。參考2019年研究生招生情況,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擬招收推免生9人、全日制20人、非全日制50人,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擬招收推免生15人、全日制35人、非全日制15人,而今年,這兩個學院全部僅招收非全日制考生。
院系內不同類型的專業招收的考生類型也已完全分開。如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22年擬招生63人,其中擬接收推免人數24人,全部集中于金融碩士專業,而應用統計碩士則僅招收非全日制考生。新聞與傳播學院情況相同,新聞傳播學專業作為學術學位僅招收推免生10名,而統考生只能考取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
(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網)
顯然,雖然接收推免的名額在擴增,但不同類型考生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清晰。肩負未來學術研究任務的學術型碩士名額大幅度傾向于推免生,而以學歷提升、就業應用為目的的專業學位則更傾向于統考生。推免生與統考生之間似乎無形中出現了一道楚河漢界,“學術”與“職業”分立兩邊。
| 學術走推免, 就業走統考?
隨著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增加,“學術”與“職業”分開,對研究生教育而言有其必然性。
首先,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學碩”與“專碩”的培養方式本應大不相同。“學碩”與“專碩”是兩種不同的研究生學位,學碩的學位導向是攻讀博士生,偏重理論與研究,走上科研之路;而專碩的學位導向則是面向應用,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為就業做準備。但目前,學碩與專碩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從培養方案到具體的課程設置、實踐實習、論文方向,不少學校的培養沒有太大差別,甚至產生了“培養錯位”——“專碩培養學術化”和“學碩培養職業化”現象。這使得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無法獲得針對性培養。
其次,在學習能力要求方面,學術型人才比應用型人才要求更高。在這方面,推免生普遍更容易得到導師青睞。通過一年的學習突擊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統考生,大多缺乏學術型人才的必備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而能夠獲得推免資格的學生,在綜合素質和學習主動性方面,都更符合學術型人才的要求。
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的基礎普遍較統考生更扎實;超過七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往往主動意識更強烈,在本專業堅持下去的概率更大……今年3月,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袁直建議,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生免試攻讀研究生比例。
此外,在學生目標導向方面,大部分學生考研并非以學術研究為主要目標,學歷的提升僅是為未來就業鋪平道路。根據中國教育在線《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在“考研”本身似乎已經成為“潮流”的當下,考生普遍認為能夠通過考研提升學歷,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在學碩>專碩>非全日制的碩士圈鄙視鏈中,調劑順序也依次向下:學碩有機會調劑專碩、專碩有機會調劑非全日制,考學碩雖然最難,但對部分考生而言也是相對“保險”的選擇。但大部分考上學碩的學生科研意愿較低、深造意愿較低,從而造成學術資源浪費。而專碩的短學制、重實踐,長久來看更適合這部分以提升學歷找好工作為主要訴求的同學,當以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
此前軟科曾分析到,專碩招生人數占比正逐年上升,偏向應用型的專碩擴招、部分高校專業只招收非全日制,都顯示出研究生招生階段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開道的趨勢;而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探索“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等舉措,都使學術型人才成長的通路漸漸遠離一紙試卷的統考選拔路線。
今年5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取消學碩招生的同時,在網上掛出的另一則通知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全國優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夏令營是我院選拔直接攻博生的唯一渠道。”而有機會申請夏令營的學生,都是已經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經過競賽與科研能力驗證,足以站在學術金字塔尖的推免生。
顯然,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的起跑線,已漸漸不在一個賽道。
| 培養學術型人才,這些高校在行動!
為培養學術型人才,近年來,不少學校開始探索“本研一體化”、“本研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本科入學起步培養高水平、研究型的學術型人才。顯然,學術思維的挖掘與塑造越來越早,學術培養也更有持續性。
進行本研貫通培養班級的學生可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且班級內推免生占比較高,部分高校還有獎助學金傾斜,且通過推免生選拔后多攻讀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如中國政法大學2021年有7個專業實施本碩貫通培養,其中法學(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實驗班)專業本科學習階段綜合考核排名前30名的學生,將獲得學校免試攻讀研究生推薦資格,通過學校推免生接收選拔后,攻讀學校國際法學(涉外法治方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同樣為提升國家基礎學科實力而設置的強基計劃,也采用了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本科階段在一流的學術環境與氛圍中夯實基礎學科能力素養,碩博階段既可在本學科深造,也可探索學科交叉培養,為關鍵領域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
高校不僅對本科生展開學術型人才培養探索,中學生也成為頂尖高校挖掘學術潛力的對象。今年新生開學季,兩位清華大學2021級本科新生備受關注。年僅14歲的程大拙、李宣佑通過丘成桐數學領軍計劃被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錄取,并將以本博貫通模式進行培養,跳過中考、高考、研究生、博士生考試,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碩博學業。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2021年起,面向全球招收中學階段綜合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采用“3+2+3”本博貫通培養模式,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培養大數學家,提升祖國的科學基礎。
“本研貫通”培養模式近年來橫空出世,就是為了解決高校本科與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阻斷問題,真正將學校的科研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通過長程培養、梯度遞進,系統培養精英型、特色型、研究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引領國家未來科技創新與相關領域發展。
以上是有關2022研究生推免率是多少 2022推免和統考比例是多少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www.fangshuizhijia.com)。
【2022研究生推免率是多少 2022推免和統考比例是多少】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