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教育培訓行業的一場風暴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無論你是看電視、刷抖音還是上下班的路上都有人在討論。可謂“雙減”來的太快就像龍卷風,一夜之間教培行業大換血,更是有無數從業人員從月入數萬,直接失業。當然,除了業內的人,最關心這件事的莫過于家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減”政策有何意義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雙減”政策有何意義
就在暑假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就是“雙減”政策。
01、教育一向是我們國家重中之重的事業,那是基于什么樣的發展背景,出臺了這樣大刀闊斧的改良政策呢?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現階段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還是中小學生的負擔太重了,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據統計全國針對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龐大,但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出現了很多無證無照機構、虛假宣傳、亂收費等違法違規的行為。
再加上近年來,資本大量涌入教培行業。
展開“燒錢”大戰,各種販賣焦慮的營銷廣告鋪天蓋地,違背了教育的公益屬性,嚴重破壞了教育的正常生態。
02、雙減雙減,究竟砍掉了教育行業哪些部分?
針對教培行業的“亂象”,《意見》明確五方面舉措:
堅持從嚴審批機構;嚴禁資本化運作;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嚴控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
對于家長,可以這樣理解,
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現狀要改變了。
“雙減”政策中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其次,家長輔導、批改孩子作業的也將成為過去。
“雙減”政策也明確規定: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最后,孩子放學早這個讓雙職工父母頭疼的問題,也會得到改善。
課后托管服務、寒暑假托管服務,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措施已經逐步完善。
看到這里,我們也就明白了雙減背后的意義,雙減的出臺最后還是以為青少年減負為出發點的。
所以,雙減減掉的是教育培訓中的課外輔導、超前輸入等造成教育資源不平衡的板塊。
至于很多父母關心的早期教育、才藝培養、成人學習等等板塊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不僅不會受到影響,早期教育這樣關注孩子本身能力開發與提升的項目還會愈發重要。
03、其實,很多父母關心雙減還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擔憂這樣政策下孩子的未來。
我們身邊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雙職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如今的課業學習又是一天一變。
家長害怕輔導不了孩子成了最大的憂慮。
按照現在的政策,以后的教育可能會出現這幾種趨勢:
趨勢 1:閱讀和運動占比會明顯提升
中考改革后,大語文時代已經到來,對孩子的課外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中考增加體育考試,也會讓學校和家長更鼓勵孩子進行體育運動。
這就要求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培養孩子良好的體能素質與閱讀習慣。
而這也對照了央視平臺一再宣傳感統教育,鼓勵家長培養孩子的身體能力,并且通過感統練習,鍛煉專注力。
趨勢 2:內驅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其實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沒有改變之前,孩子所面對的升學壓力并沒有減少。
只是之前孩子被“推著”去上各種培訓班,現在就需要孩子自己主動地去學習。
而自我管理能力和內驅力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如果自制力比較差的孩子,可能就會跟不上,距離優等生的差距就被拉大。
所以,爸爸媽媽更需要在前期的教育,兒童早期的教育上面下功夫。
除了通過科學的引導開發孩子的潛能外,更需要讓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培養專注力和自我意識。
對于【雙減】政策,我們理解作為家長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走在前面,所以孩子被幼小銜接、課外輔導、外語、才藝塞滿了前半部人生。
同樣我們也理解作為國家對科學穩步發展的決心。
基礎教育不是生意,是國家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能讓資本肆意橫行。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培訓機構,都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不能把“良心的事業”,變為“逐利的產業”,更不能成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
從維護公平正義來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為奢侈品,更不能讓優質教育成為少數有錢人的“專利”。
“雙減”政策主要是使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意義主體的價值得以呈現,實現人性啟迪、思想啟蒙與精神塑造。要通過教育使人成為彰顯和諧性、獨特性與主體性的全面發展的人。“雙減”旨在恢復教育生態,避免應試化、短視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精神及綜合素質,全面夯實人才積淀,進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及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雙減”政策有何意義 對學生有什么影響】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