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的,尤其現在在信息化的時代下,我們更得勤加練習。下面是可圈可點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教案課件,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教學設計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認識信息時代語言文字傳播的新現象,了解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能夠針對不同媒介,撰寫具有相應語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以信息時代為背景的具體情境下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思維發展與提升 有意識地感受信息時代多種傳播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通過調查,分析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學習辨識媒介信息,了解辨識虛假信息的基本知識、方法,并將其運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維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 利用多種媒介傳播信息,掌握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傳播信息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技巧、要點等,并進行有效實踐,不斷提升媒介應用能力與審美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良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媒介素養。
教學重點
有意識地感受信息時代多種傳播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通過調查,分析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
教學難點
能夠正確理解、辨析、評判各種媒介帶來的信息,多角度分析問題,養成獨立
判斷的習慣,從而以正確的價值觀面對海量的信息。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關于身邊人獲取信息的習慣的調查
一、課前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有關“獲取科技信息的習慣”的調查,根據調查表得出結論
1.身邊的人信息獲取的途徑有哪些,并思考獲取信息方式的不同對生活的影響。
2.研究調查可采用的基本方法:
資料查詢法:進行網絡查詢或者圖書報紙查詢。
問卷調查法:向一些人發放問卷調查表,請他們進行試填。
統計法:在了解數據后,進行總結歸納。
二、課堂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展示研究過程,并得出結論
展示示例: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生活中我們信息的傳遞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接收新的信息。我們組就“獲取科技信息的習慣”,開展了一項問卷調查活動。這是我們組制訂的調查表:
隨機抽取的100人中有48人為男性,52人為女性,其年齡大致均勻地分布在10-50歲之間。這些人中有14人是專業技術人員,10人為公司管理人員,30人為公司企業職工,22個學生,4名教師, 8名醫生,12人從事其他職業。
調查結果顯示,在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上,通過電視來獲取信息的有87.5%,通過報紙來獲取信息的有59.12%,通過與人交談來獲取信息的有42.98%,通過因特網來獲取信息的有26.61%,通過廣播來獲取信息的有24.58%,通過一般雜志來獲取信息的有12.2%,通過圖書來獲取信息的有11.88%,通過科學期刊來獲取信息的有10.48%。
結論: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趨于多元化,其中,從電視、報紙、與人交談等渠道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較大,而從一般雜志、圖書、科學期刊等渠道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較小。
活動二:探究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
1.不同媒介的傳播特點
⑴報紙:①發行面廣,覆蓋面寬。②發行對象明確,選擇性強。③信息傳播迅速,時效性強。④攜帶方便,可隨時隨地接收信息。⑤信息容量大,選擇方便。
⑵電視:①集字、聲、像、色于一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②覆蓋面廣,公眾接觸率高。③信息帶有較強的娛樂性,易于為受眾接受。④信息稍縱即逝,不易存查。⑤費用昂貴,制作成本較高。
⑶廣播①傳播范圍廣,傳播迅速快,時效性強。②信息受眾廣泛,覆蓋面大。由于廣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收音機就可以收聽。③信息傳播方便靈活,聲情并茂。④制作簡便,成本低。⑤接收方便。
⑷因特網:①多種傳播符號組合,表現形式豐富。②信息豐富,資源共享。③網上信息可隨時更新,時效性強。④實現信息雙向傳播,建立傳受平等的新型傳播模式。⑤信息選取由“推”到“拉”,便于搜索查詢。⑥網上信息以超鏈接的方式發布,信息之間關聯性高。⑦通信方式迅捷便利。
2.你最喜歡從哪個途徑獲取科技信息請小組討論并說明理由
示例:通過網絡。網絡具有交互性、持久性、多元性及密集性等特點。網絡在尺寸之內可以用動畫、flash、用游戲方式,在形式上可以在線收聽、收看、試玩、調查等等,可以集各種傳統媒體的精華。而且網絡科技信息密集性,可以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
活動三:探討不同媒介的語言特征
一、知識導航
1.什么是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就是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信息化時代按照托夫勒的觀點,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其代表性象征為“計算機”,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主體,重點是創造和開發知識。隨著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衰落,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時代過渡,跨進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會形態是由工業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是以智能為主。
2.什么是媒介:廣義的媒介是指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的物質。傳播學意義上是指在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在當代社會,一般而言,媒介指機械印刷書籍、報刊雜志、無線電、電視和國際互聯網等,它們都是用以向大眾傳播消息或影響大眾意見的大眾傳播工具,都是傳播信息的媒介。
3.四大媒介的傳播特點
⑴報刊:優點:新聞性強,可信度較高;權威性較高;具有保存價值。缺點:在內容上眾口難調;周期較長,靈活性較差;在發行上壽命短暫,利用率較低。
⑵廣播:優點:信息傳播迅速,時效性強;信息受眾廣泛,覆蓋面大;信息傳播方便靈活,聲情并茂。缺點:對于需要表現外在形象的產品,廣播媒介難以適應;信息轉瞬即逝,不易存查。
⑶電視:優點:集字、聲、像、色于一體,富有極強的感染力;覆蓋面廣,公眾接觸率高;信息帶有較強的娛樂性,易于為受眾所接受。缺點:信息稍縱即逝,不易存查。
⑷網絡:網絡具有交互性、持久性、多元性及密集性等四大特點。網友的交互性:比如在網上參與活動,發獎,征集發言等等。持久性:網友對網絡有慣性,任何一個好的內容都可能吸引一幫人跟著走。形式的多元化:網絡在尺寸之內可以用動畫、flash、用游戲方式,在形式上可以在線收聽、收看、試玩、調查等等,可以集各種傳統媒體的精華。信息密集性:這是網絡最早被大眾認可的作用和意義,以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獲得最大的網友群。
4. 媒介環境:指我們生活的世界,這個世界,并不是純粹的自然狀態,而是人們用神話傳說、語言文字、歷史故事、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社會輿論、虛構作品和新聞報道等建構的一種社會環境,我們的思維、感覺等,都離不開這種環境。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個環境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這個社會環境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媒介環境”,我們的思維、感覺等一刻也離不開這個“媒介環境”。請結合自己的生活情況說說自己對“媒介環境”的認識。
示例:我們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是應該做的;而偷盜搶劫、貪污受賄、殺人放火等是令人不齒的行為,是不該做的,這都得益于我們中國的文化習俗、社會輿論、法律道德規則等“媒介環境”。我們的思維和感覺時刻受到“媒介環境”的影響,它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我們成為這個社會中的“好人”。
二、課堂活動
1.下面是一則校報的招聘啟事,需要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發布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學的關注和響應。選擇幾種你熟悉的傳播媒介,根據其傳播特點對招聘啟事進行改寫,如調整內容、語言、呈現形式等,并說說這樣改寫的理由。
招聘啟事
校報擬招聘兩名編輯,具體信息如下。
崗位職責:負責來稿篩選、文字編輯和部分校內新聞采寫工作。
招聘對象:高一、高二年級學有余力的同學。
應聘條件:1. 熱愛文學、熱愛寫作,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較高的文字水平;2. 能夠細致認真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較強的責任心;3. 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應聘方式:發送個人簡歷至郵箱××××。
截止日期:3 月25 日。
校報編輯部
3 月1 日
2.改寫示例:
活動四:新媒體認識小演講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完成任務后在班會課上做3分鐘左右的小演講。
題目一:互聯網這種新媒體的誕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它已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我、他肯定和互聯網演繹了不少生動故事,請寫一寫你和互聯網的故事,表達你對網絡的認識,500字左右。
題目二:新媒體的崛起,將我們帶入了跨媒介時代,助推了我們語文閱讀學習的腳步。根據你對多媒介的了解,請以《語文閱讀與多媒介》為題,寫一篇500個字左右的演講稿。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于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教案課件,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教學設計的相關內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