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篇一
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00年前)
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國時期(大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趙過)、耬車(播種工具);東漢—耦犁推廣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轅犁(江東地區)
魏晉南北朝—耕耙耱技術(北方地區);耕耙技術(南方地區)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曹魏時馬鈞改制)、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農業的精耕細作的意義:水利工程和農業灌溉工具的運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②男耕女織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精耕細作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篇三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靜無為,或者說是“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視生死。
自由觀——逍遙游。就是絕對自由,這種絕對自由是莊周幻想出來的,是不依賴外界任何事物的絕對自由。
政治觀——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認為“圣人不死,大盜不起”,“絕圣棄知,大盜乃止。”又說,“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機謀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亂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的弊端,提出了“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名言。
認識論一一將人的知識分為有為的小知與無為的大知,提倡無為的大知,擯棄有為的小知。認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無窮大的領域,必然會述亂而無所收獲。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篇四
1.地理條件
(1)依托海洋:位于歐、亞、非三大洲環繞的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鄰愛琴海,多海岸線與天然良港,為希臘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對孤立:重疊山巒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里海島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兩百多個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城邦面積狹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若干村落。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構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1.梭倫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②內容:他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利越大;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前三等級公民均可入選;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②內容:他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每部落各選一名將軍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等。
③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5世紀,在伯利克里擔任首席將軍期間,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②內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并參加公民大會;進一步擴大五百人議事會的職能;陪審法庭成為司法與監察機關;法官從各部落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中產生,審理各類重要案件,監督公職人員,并參加立法;十將軍委員會不僅統率軍隊還參與政治;執掌城邦軍政大權的是首席將軍。發放參政津貼和“觀劇津貼”。
③作用:推動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
1.進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在眾多文化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許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對婦女、外邦人、廣大奴隸而言無權享受這種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國寡民的產物。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狹隘的城邦體制,最終無法容納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